最近一兩年時間,伴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智能駕駛輔助也成為了一個新的風口,尤其是在一段時間里,大家狂卷智駕,要不是有相關規定限制,按照很多車企宣傳的調性,自己的車能完全自己開,完全不用司機開車了。當然技術的持續迭代是值得肯定的,問題在于,代價是什么?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至少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國內發生了多起因為智駕發生的事故,有些還造成了比較嚴重的人員傷亡,不管網上如何發酵,最后事故的結果都是和智駕系統無關,都是用戶自己操作的問題。所以我們也疑惑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智駕系統的安全冗余這么高嗎?這么多事故發生,竟然沒有一起和車企本身的技術有關。
實際上,直到我們在日常駕駛中也開始比較頻繁使用智能駕駛輔助,才發現一個情況,那就是當前的智駕“條款”下,一旦因為開啟智駕發生事故,幾乎是不可能將責任歸咎于廠商和它們的智駕技術的,因為這幫人實在太“雞賊”了。
在過去發生的智駕中,有一個典型的話術或者結果,就是很多廠商會表示,車輛在發生碰撞的前幾秒甚至更短的時間里,用戶接管了車輛,所以這是用戶的問題。言下之意就是說,如果用戶不動方向盤、剎車等導致智駕系統退出,那么按照自家智駕的能力,安全是可以安全避險的。
這種表述就有些挑戰人的本能反應了。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在開啟智能駕駛輔助,尤其是在高速行駛的時候,前面出現了危險情況,或者感覺智駕系統未必能游刃有余處理,作為駕駛者,本能反應就是踩剎車或者轉動方向盤,因為我們不能用自己和車上乘客的生命安全去“賭”智駕系統在我們肉眼可見已經極度危險的情況下能夠化險為夷。化險為夷了還好,萬一不能呢?我們總不能為了證明事故責任在廠家和它們的系統,拿全車人的生命安全做“賭注”吧,而車主這種本身的“自保”反應,卻成了廠商推卸責任最好的說辭。
那么就沒有那么遇到緊急情況沒有接管導致事故的情況嗎?當然有,之前就有一些因為開著智能駕駛輔助,走神或者打瞌睡導致事故的案例,甚至造成了人員傷亡。但是這種事故中,車企和它們的系統依然沒有擔責,或者說將責任撇得一干二凈,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雖然有些廠商對外聲稱,自己的智駕系統可以在高速等路況下,千里不接管,但是遇到修路、借道等工況,明顯還是力不從心!而在這些事故中,很多廠商的處理方式是,在事故發生前的一瞬間,自動退出智駕系統,然后提醒用戶接管車輛,可能很多駕駛者還沒有聽完提示語音,車就已經撞了。
而這些數據的解釋權,本質上都在車企手中,很多車企在給出的事后車輛信息中,會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模糊這部分表述。原因很簡單,當前的智駕系統,最高級別不超過L3,也就是駕駛者是所有駕駛行為的第一責任人,既然車輛在最后階段跳出智駕,且進行了提醒,那么責任就是駕駛者的,這種最后時刻耍陰招的做法,就能夠成功規避掉責任。
所以其實大家在使用駕駛輔助的時候,一定不要寄希望于車輛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我們自己也未必能輕松解決得路況難題,當然也不能相信有些廠家推出的所謂“智駕險”,上面的情況,就足以讓廠商和保險機構規避掉賠付,這一點幾乎是可以肯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