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華博商業評論
郵箱 | hbsypl2023@163.com
近日,2025年,湖南省財政廳公布的擬錄用公務員名單中,三位來自金融行業的年輕人引人注目:中信建投的龍書玉、量化私募思勰投資的李陽、以及湖南長銀五八消費金融的胡彥喬。
他們分別擁有金融碩士、稅務碩士背景,此次順利“上岸”,讓“金融精英考公”再度成為輿論熱點。
“上岸”的金融人,越來越多
如果說往年“考公熱”還主要集中在高校畢業生群體,那么近年來,來自金融行業的“轉向者”正在迅速壯大。他們有實操經驗、有名校背景、有年薪百萬的舊履歷,卻放下高薪跳入“體制的池子”。
《時代周報》的統計顯示,2025年僅證監會、央行及其分支機構中,就有166名擬錄公務員來自券商、銀行、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
對比數據更加直觀:證監會2022至2024年三年間,來自券商的錄用者分別為13、9和7人;而2025年這一數字躍升至29人,一年頂三年。
再看地方政府。除了湖南,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金融背景的考公趨勢同樣明顯。
上海2025年首批公務員擬錄名單中,有15位來自12家券商,多數進入市金融工作黨委或金融委辦公室,也有部分被安排至民政局、文旅局等綜合性部門;北京朝陽區錄用名單里,也出現了來自百億私募國壽金石資管的前從業者。
金融“金飯碗”,正在褪色
金融精英”為何紛紛離開被視為“金飯碗”的行業?根源在于——這個飯碗,已經不再那么金光閃閃。
在公眾印象里,金融人等于“西裝革履的精英”:年薪百萬、走路帶風、光鮮亮麗。然而現實中的“金融從業者”,更多是灰頭土臉的“打工人”。
2021年畢業、就職于某投行部的周寧,曾放棄四大的Offer,只為追逐年薪百萬的夢想。兩年后,他的日常是駐扎在偏遠地區的IPO項目、凌晨后的熬夜、和永遠無法確定的“過會”結果。最終,連一分錢的獎金都沒落到手。
“打工四年,年終獎顆粒無收。”他說。
從2023年開始,金融行業的“寒意”從邊緣崗位迅速蔓延至核心層。頭部券商普遍調薪,基層員工薪資降幅甚至超過70%;一些股份行的金融科技崗員工被強制轉崗銷售,背負理財和信用卡KPI。
此外,IPO審核趨嚴、上市窗口縮窄等原因導致的項目縮減,使得投行團隊“無項目可做”。2024年某中型券商投行部新增項目較2021年銳減80%。
這一切的直接后果就是,金融從業者的“高薪”神話正在破滅。據測算,許多985碩士金融崗起薪雖在15萬元,但除去一線城市的房租、生活成本,每月可支配收入不過5000元。
與之相比,長三角地區的公務員,雖起薪低一些,但收入結構穩定、漲薪可預期、福利更完善。所以,當“高薪”不再是金融的底牌,“穩定”反而成了最核心的吸引力。
公務員體系,會因此更專業嗎?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金融圈的“出走者”,卻也在悄然重構體制的內部結構。
長期以來,公務員錄用以應屆生為主,雖然學歷背景優異,但普遍缺乏一線市場經驗。而現在,一批“帶著真實世界經驗”的金融人正在進入政策、監管和執行一線,補上了體制內的“市場邏輯短板”。
以財政部為例,2025年擬錄的10位金融背景公務員中,有清華碩士、有基金經理、有量化分析師。他們或進入財政票據監管中心、或赴發改委外資處任職。這意味著未來參與制定政策的人,將不再只是“擅寫申論”的人,更可能是“懂得市場底層邏輯”的人。
對于公務員系統來說,這是一次值得歡迎的人才注入。在財政、金融監管、稅收籌劃等專業領域,這些“上岸”的前金融人帶來了真正的實操經驗和市場視野,是政策“接地氣”的天然催化劑。
對從業者個人而言,這是一種逃離不確定性的主動選擇。當風險難以控制、職業路徑模糊、行業未來不再清晰時,體制內穩定的邏輯開始顯現出新吸引力。
這是一場“雙向奔赴”:專業人才想要穩定,體制也渴望專業。正如一位體制內人士所言,“我們缺的,不是學歷高的人,而是真正能理解市場、理解風險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