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認真閱讀下面的內容,你覺得這些描述與自身特質的契合度有多高呢?0分最低,5分最高。
- 你希望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
- 雖然人格有些缺點,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
- 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
- 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
- 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
- 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并在受限時感到不滿。
- 你認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并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
- 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 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
- 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上面這些內容,是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對學生們進行了一項人格測驗所給出的結果,學生們給出了平均4.26分(滿分5分)的準確度評分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學生收到的是完全相同的分析報告,而這些內容不過是從星座書上隨手摘抄的內容。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人們認為籠統的、普遍適用的人格描述可以準確地反映自己的特點,這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差行為。
敲重點:這些話術是籠統的、模糊的。
就像星座書上永遠會說“你最近可能會遇到一些小挫折,但你會憑借自己的毅力克服它”這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話,但總會讓我們覺得:哇,好準啊!
我們為什么會相信這些籠統的話
去年和表妹吃飯,她拿著手機開心地跟我說:姐,塔羅牌上說我這個月會遇到貴人,描述好像是我的新同事啊!看著她驚喜雀躍的樣子,我不忍告訴她這是“巴納姆效應”的殘忍真相:
① 主觀驗證
我們的大腦會不自覺地關注那些符合自己預期的信息、主動去尋求有意義的聯結。
就像福勒實驗里的句子:“你認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并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
哪怕是平時容易盲從的人,也會在這句話里想起自己曾拒絕過某個謠言的經歷,從而認定“這就是在說我”。
表妹塔羅牌的“貴人”預言也是如此,在知道這樣預言后,會不自覺地放大新同事的善意,比如在會議上幫她找補、主動幫她承擔了工作……但有可能是因為,新同事因為剛入職,想要好好表現而已。
② 自尊維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些比較正面的、積極的正面描述(比如“你具有未被發掘的潛力”)更容易被我們所接受,因為它們滿足了自尊維護的需求
而正面評價又會激活大腦的前額葉皮層與腹側紋狀體,引發愉悅感,從而強化了我們對描述的認同。
③ 認知簡化
現在的我們,每天要處理無數的工作、社交信息,留給自我認知的時間越來越少,大腦為節省認知資源,傾向于將模糊信息快速歸類為“合理”。
福勒實驗里的句子也是如此,短短幾句就勾勒出“矛盾又獨特”的自我形象:“外在強硬自律,內心不安憂慮”、“有時外向親和,有時內向沉默”……這種描述既承認了你的多面性,又肯定了你的獨特自我,但,誰不是這樣呢?
聰明人都這樣反向利用
巴納姆效應并非洪水猛獸,雖然我們可能會被它誤導,但也可以主動運用它的底層邏輯,讓它成為我們的幫手,重點就在于用“籠統的、模糊的、大部分人都適用”的話術:
?安慰焦慮的朋友:
感覺你最近有點心事,其實很多人在壓力大的時候,都會有“明明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總怕自己做不好,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方向”的想法。
?職場溝通:
我覺得你做的方案,既考慮了數據邏輯,又兼顧了執行層面的細節,你真的很細心又有能力,我需要向你學習。
?親密關系:
雖然你平時話不多,但說出來的建議都很有用,感覺你是那種“心里有數,但不確定時不會輕易說出口的人”,和你在一起特別安心。
?對叛逆期的孩子:
孩子說:“反正你們都不懂我”,可以這么回應:“我知道,你現在既想讓我們尊重你的想法,又覺得我們管太多讓你不舒服,這種‘想靠近又想推開’的感覺,其實換成我是你,可能也會不知道怎么辦。”
識破「精準懂你」的偽裝
既然我們可以利用“多納姆效應”去更好地溝通和相處,那么,也需要警惕他人反過來“套路”我們。
① 反向測試,故意曲解對方的話,看其是否堅持自己
- 比如對方說:我覺得你表面堅強,但其實很需要被保護。
- 你可以回應:不,我覺得自己很脆弱的,一點也不堅強。
- 操縱者的反應:要么急忙反駁(那是你沒意識到),要么快速轉移話題(但你肯定有不想讓別人看見的一面)—— 因為他們需要維持「永遠正確」的形象。
- 真誠溝通者的反應:會認真傾聽你的不同意見,甚至調整自己的判斷。
② 看看這些話是否「放之四海而皆準」
下次看到讓你驚呼好準的評價時,不妨把這句話分享給不同的朋友,看看他們的反應。
那些擊中你心窩的話語,往往是一個通用模板。比如:
- “你總是為別人考慮,卻忽略了自己”——大部分成年人都能對號入座;
- “最近你在等待一個重要決定,內心充滿矛盾”—— 誰還沒有過選擇焦慮呢?
③ 用具體的時間代替模糊標簽
“巴納姆效應”之所以奏效,是因為我們習慣用抽象標簽(如“內向”、“缺乏安全感”)定義自己,而忽略了具體的行為和感受。
下次有人說“我覺得你……”怎么樣的時候,別急著認同或反駁,先反問:“你指的是哪件事?我做了什么讓你這樣覺得?”
寫在最后
下次有人用“你表面... 其實...”評價你時,
不妨笑著問一句:
哦?那你說說,我…具體是怎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