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藝術的浩瀚星河中,有一種文字宛如遺世明珠,以其獨特的魅力默默閃耀了2500多年。它就是根據考古發掘被人們發現、源自戰國時期中山國的文化載體中山篆。6月18日上午,保定老年網、直隸風采銀鈴志愿服務團直播宣傳組一行,對中山篆保定傳承人逄惠珍女士進行了專訪,方才揭開了這門古老文字藝術的神秘面紗。
逄惠珍,1969年出生于保定市,自幼便與書法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她身兼數職,不僅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會員、保定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保定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非遺傳承委員會委員,還是保定市競秀區文化名家、逄惠珍中山篆工作室負責人,秋楓書畫社創始人。多年來,逄惠珍創作的書法作品在全國、省、市書法展中屢獲佳績,多幅作品被“中山國王陵陳列館”收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13日,在湖南長沙召開的第四屆中非經貿論壇重點項目簽約儀式上,逄惠珍創作的13幅中山篆書法作品,作為國禮贈送給出席會議的各國大使,將河北、保定的中山篆文化推向了世界舞臺。
談及中山篆書法的歷史淵源和風格特點,逄惠珍介紹道,中山篆源自距今2500多年前的中山國。中山國最早創建于河北保定唐縣中人城,因城中有山(委粟山)而得國名,后疆土不斷擴張到石家莊、邢臺、衡水等地,發展成為“戰國第八雄”。中山篆被國內專家們稱為“中國最美的古文字”,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
逄惠珍介紹說,中山篆書法屬于戰國時期的大篆,與晉系文字有相通之處,和晉、楚系金石文字也有著一定的淵源,個別文字可能直接來源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同時還有為數不少的獨創字體 這顯示出中山篆書法是在博采眾家之長的基礎上自成一體。例如,其運筆極具自身特點,字體纖銳修長,結構勻稱整齊,筆鋒剛柔相濟,學界稱之為“中山篆”。由于中山篆源于戰國時的中山國。他雖是方500里的北方小國,但其文化卻獨樹一幟,尤其在文字藝術上,展現出了非凡的創造力。
中山篆字形修長,線條流暢而富有韻律感。此種字體,既保留了篆書的基本特征,又融入了中山國獨特的藝術風格,形成了一種既古樸又靈動的文字形態。其筆畫或粗或細,轉折處圓潤自然,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書寫韻味,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在布局上,中山篆符合黃金分割律,講究字與字之間的呼應與協調,整體布局既緊湊又不失疏朗,透露出一種和諧之美。這種布局方式不僅增強了文字的整體視覺效果,也體現了中山國人民對于美的獨特追求和深刻理解。概括來說,中山篆極富美學之感,一是注重體態美;二是注重線條美;三是注重超脫美;四是注重變化美。此外,中山篆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問及逄惠珍與中山篆書法的結緣,她說源于一次偶然的參觀。她第一次參觀石家莊平山三汲鄉的中山國王陵陳列館時,就被中山篆靈動飄逸、纖長俊美的氣質深深吸引了,可謂一見鐘情。于是,便購買了許多中山篆的拓片和參考資料,此后就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研習中山篆書法的道路。由于中山篆是小眾書體,問世時間不長,身邊缺乏老師和業界人士的交流指導,只能憑借自身書法功底,反復讀帖、研習和揣摩。她多次前往河北博物院和中山王陵陳列館,每次都有新的收獲,經過多年努力終于掌握了中山篆的書寫特點和內在神韻。為了弘揚中山篆書法,逄惠珍付出了諸多努力。
首先是:教學實踐。逄惠珍工作期間,一直都在用業余時間通過開辦公益課去推廣、傳播中山篆書法。自去年退休后,她開始著手全力以赴對中山國文化和中山篆書法進行大力的宣傳與推廣。目前每周有五天時間在兩個書畫社和保定市群藝館、保定宴飲食博物館開設了公益課,不定時在企事業、學校等單位開機動課普及中山文化,并且總結了一套學習技巧使大家可以盡快掌握學習方法,目前三個月的基礎課推廣已經有很多人能寫出結構嚴謹、布局合理的中山篆了,同時還自己編寫學習教材和書寫范本供學生們練習,第一批研習者幾十人,受眾人群數以千計。此外,在保定宴飲食博物館、秀蘭文化園還設立了中山篆文創展售窗口,與華中集團、遁境園文化傳播公司等單位合作,不定期為大家帶來中山文化和中山篆的學習、體驗課程。
其次,是創作探索。逄惠珍將中山篆與現代文創結合,比如設計中山篆書簽、辦公室和家中的書畫藝術品及擺件,目前還以手寫、手繪為主打,準備將中山篆文化元素融合到生活用品中,比如燒制刻有文字的茶具、文創印章、茶巾印制、服裝設計上中山篆文字元素,與高校藝術系合作創作中山國歷史風格的舞蹈、劇作等,讓古老文字走進日常生活。與文旅非遺、社會各界文藝組織加強交流合作,美美與共,一起推進中山篆事業,為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目前秋楓書畫社創作、研發的文創產品已經遠赴23個省、市,自治區和30多個國家及港、臺地區。
再次,是文化傳播。目前,逄惠珍正在對接市民協籌備成立“中山篆書法傳承專業委員會”,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傳承、傳播本土特色文化的隊伍中來。準備聯合保定博物館、中小學舉辦“中山國文化進校園”活動,帶著拓片、碑帖實物去做公益講座,堅持在視頻號、小紅書等平臺以“秋楓書畫”的IP發中山篆書法內容的短視頻,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中國最美的古文字。近期正在聯合保定市文聯、市書法家協會、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和市地方文化發展促進會、競秀區老干部局、唐縣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準備共同舉辦“迎七一 慶祝建黨104周年 情系家國 書篆中山 書畫展”,中山篆書法學員班的學生作品,也做為一段時間的學習匯報一同展出。
談到對于中山篆書法的未來發展,逄惠珍有著清晰的規劃。她計劃開發“中山篆智能字庫”,打造VR虛擬展廳,實現數字化傳承;籌備邀請各界人士進行跨界融合,讓中山篆與現代藝術碰撞出火花;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傳承行列。
當被問及對廣大書法愛好者,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寄語時,逄惠珍深情地說:“中山篆不是‘老古董’,它藏著2500年前中山國人的智慧與審美。中山篆線條里有金石的剛硬,結構里有處世的圓融。希望年輕人既能蹲下,從一筆一劃里觸摸歷史的溫度;也能站起來,讓古老文字在這個時代長出新的枝葉。弘揚傳承中山文化,不僅是寫好一個字,更是在續接我們文化的根脈。”對于青少年學習中山篆書法,她認為篆書是書法的根基,學習中山篆不僅能訓練手部動作,強化手眼腦協調能力,還能培養專注力、觀察力和審美能力。
采訪最后,逄惠珍總結道:“中山國文化承載著河北、保定千年歷史底蘊,而中山篆書法作為其獨特的文化符號,需要我們共同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推廣傳播,讓古老的地域文化煥發新生機,不僅彰顯了我市地域文化的魅力,更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強勁動力。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的中山文化能做為保定的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熠熠生輝!”
保定老年網、直隸風采銀鈴志愿服務團宣傳組,通過對逄惠珍的采訪,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熱愛中山篆的書法家,孤身一人致力于公益書法教學事業,用自己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責任與擔當,為傳承中山篆四處奔走、呼吁的那顆滾燙滾燙的心。逄惠珍用自己的熱愛與堅持,讓中山篆書法從“博物館里的文字”變成了“可觸摸的文化”,為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她和眾多傳承者的努力下,中山篆書法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作者:安建萍 方芳 馬渤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