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記作者文史官
不久前的央視大劇——《護寶尋蹤》,通過描繪考古艱辛不易,深刻揭示了考古學和歷史的互證關系。
無論是《護寶尋蹤》還是《長安的荔枝》,都充滿了濃濃的“西安元素”——作為“十三朝古都”,這里可以直接觸摸到千年歷史。而考古,則通過實物與歷史形成互證,并可檢驗各種傳聞。
這次西安考古新發現,與歷史上的韓國——新羅有關,也為唐朝與新羅關系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梳理:“新羅”與“質子”
本次考古發現,位于雁塔區東姜子村(南三環以南東儀路附近)。
「城記」根據歷史地圖進行疊加,唐朝這里地處唐安化門外。在2022年4月至6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這里的38處古代遺跡進行考古發掘。這其中,一處為「唐代新羅質子金泳墓」。
這里,需要重點解釋下“新羅”和“質子”。
本次考古發現位于唐安化門外◎制圖/城記智庫
“新羅”(公元前57年~935年),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的國家之一。起初為部落聯盟,四世紀后期形成金氏世襲的國家政權,公元503年確定國號,與北面的高句麗、西面的百濟對峙。
七世紀后期,新羅借助唐朝的力量滅掉百濟和高句麗,于676年統一今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中南部地區。九世紀末內亂分裂,935年歸附高麗。
那么,什么是“質子”?
如果熟知歷史劇,大家應對“質子”一詞不陌生。在古代,是派往他國或者敵方去的人質——多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貴族的人。秦莊襄王、秦昭襄王、燕太子丹,都曾經做過質子。
統一新羅時代全稱“有唐新羅國”◎NEWS
簡單理解,古代的“質子”堪稱是“高級人質”,是一種主動尋求合作的姿態表現。
作為當時世界最強盛的國家,各國紛紛派“遣唐使”來長安。622年新羅首次遣使入唐,此后數百年間保持密切往來。這個過程中,新羅成為向大唐納質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在諸國質子地位中也最高。
與此同時,新羅質子在唐朝擔任“宿衛”(值宿宮禁的警衛)開始于貞觀二十二年。有資料顯示,新羅是唐代質子作為宿衛最多的國家。
解讀:考古有什么發現
那么,這次考古發現有何不同?
第一是多年來的“首次發現”:這是首次經考古發掘出土、在大唐的新羅質子墓,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第二是擁有紀年明確的墓志:為研究唐代質子制度以及當時國際社會關系,提供新的實證。
本次考古墓中,共出土各類隨葬器物83件(組),有陶俑、陶動物、陶塔式罐、銅錢、墓志等。
唐新羅質子金泳墓墓志銘◎NEWS
墓志為青石質,由蓋和志兩部分組成。陰刻篆書“大唐故金府君墓志銘”。志石為正方形,內楷書銘文共557字顯示:唐新羅質子金泳,生于天寶六載,于貞元十年逝于長安城太平里館第,終年48歲。
金泳兩度任副使參與唐廷對新羅的吊祭冊封,生前官至新羅蕃長,負責管理僑民事務,是目前所見史料中唯一擔任新羅蕃長的人。
金泳墓志文不僅勾勒出金泳家族的入唐脈絡與政治生涯,還是唐代質子制度、外交策略及文化交流的具體體現。金泳家族三代留唐為質的經歷,印證了唐代“質子宿衛”制度的延續性與功能性。
唐新羅質子金泳墓出土文物◎來源/省考古研究院
金義讓和金泳祖孫三代,以質子身份獲授高階官銜,體現了唐廷對蕃夷上層實行“懷柔遠人”的政治策略。
金泳兩度出使新羅和兼任蕃長的經歷,凸顯質子群體在外交事務的橋梁作用——憑借雙重的政治和文化身份,協助唐廷維系宗藩秩序,管理新羅僑民。
墓志細節,則可看出侍唐新羅王族的文化適應與身份重構。宿衛質子與唐官宦女子聯姻,子孫習儒業、應科舉,展現質子后代通過婚姻、教育等逐步融入唐代社會的路徑。
鉤沉:新羅與隋唐關系
這里根據相關資料,重點講述下新羅與隋唐的關系。
隋朝統一中國后,新羅第二十六代君主于594年遣使入隋朝貢,隋文帝為其冊封,在608年曾向隋朝乞師。唐朝建立后新羅在621年遣使入唐朝貢,624年唐高祖為「真平王」冊封。
從626年開始,新羅、百濟和高句麗三國紛爭不斷,唐多次調停并在645年由唐太宗親征高句麗。648年,新羅第二十八代君主派金春秋出使唐朝,金春秋留其子金文王宿衛,并攜大唐衣冠在新羅全面推廣。
六世紀的新羅、百濟與高句麗◎NEWS
650年,新羅改用唐“永徽”年號,獻《織錦太平頌》于唐高宗。至此,名副其實地成為唐朝的諸侯國。
隨后的660年,唐出兵13萬與新羅共滅百濟;668年,唐滅高句麗后欲控制整個朝鮮半島。之后因挑起“唐羅戰爭”,文武王曾三次遣使入唐謝罪。因西部的吐蕃入侵,唐朝便默認新羅的控制。
盡管如此,兩國的宗藩關系并未中斷,新羅仍奉唐正朔、入唐朝貢和受唐冊封,自稱“唐新羅國”和“有唐新羅國”。
高新區CID的新羅酒店是全國第二家◎來源/NEWS
終唐一世,有據可查的新羅遣唐使達178次之多,居唐朝外藩之首。甚至唐玄宗和唐僖宗留蜀之際,也有新羅使臣奔赴成都朝貢。唐亡后,新羅也堅持不懈地向后梁和后唐朝貢,直至其滅亡。
政治的密切,帶來經濟和文化的往來。許多新羅人前往唐朝貿易或發展,在登州、楚州和揚州等地形成“新羅僑民社區”。至少有2000多名新羅人留學唐朝,九世紀以后眾多留學生參加唐朝科舉考試。
總之,新羅與唐朝持續兩百年以上的密切交往冠于唐代中外關系,縱觀整個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系史上也可謂是空前絕后。
文=城記作者文史官
?版權聲明:相關考古內容來自陜西文物局公開消息
若有轉載請獲取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