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短短37年就落下帷幕,為啥它留給我們的東西,卻比很多長壽王朝還多?答案就在那四座依然矗立、依然在用的建筑里。
你或許每天都在享受它們帶來的便利,卻從沒想過,這些全是1400多年前的產物。
先說第一座——趙州橋。公元605年春天,河北趙州城外沸沸揚揚。
百姓們擠到石河岸邊,等著看那座剛剛完工的巨型石拱橋。有人低聲嘀咕:“用整塊石頭搭橋?
這橋能撐得住嗎?”橋的設計者叫李春,他只是個普通工匠,可他一眼就看穿了石料的受力特點。
然后他挖出兩個月牙形的小洞,用來減輕自重,還能泄洪。有人說小洞是“多余的破綻”,李春卻鎮定:“正是它們,讓橋能彎得起也韌得住?!睒蛎嫫交?,橋身寬度僅三米多,承重卻驚人。幾年一場大水也沒把它沖垮,幾次地震也未讓它傾斜。
后來有學者說,是因為李春用的砂漿里摻了雞血和糯米湯,還有人猜,他早已掌握了地震力學原理,但至今沒人能百分之百解釋那橋為啥能千年不倒。20世紀初,梁思成站在橋下仰望那兩個“眼睛”,嘆一句:“這不只是橋,是藝術。”
直到今天,趙州橋還是那樣端坐在石河之上,任人登臨,任水往下流。
接下來是大興城。隋文帝嫌舊都水質太差,一句話決定另起爐灶。
宇文愷領命,就在人跡罕至的原野上,拉起軍營帳篷,分組動工。一天早上,宇文愷給營長下令:“速畫街巷圖,東西10公里,南北8公里,南北對稱,九縱九橫?!?/p>
營長連忙點頭,抄起筆就畫。民夫每天起早貪黑,工匠們一塊塊砌城墻,一段段鋪街溝。
宇文愷定了獎懲:“完工快的隊伍,加餐賜酒;拖延一天,就罰不到十斗糧。”就這樣,1年時間,整座城市拔地而起。
大街筆直,坊巷成格,宮殿在中央,市井在四周,仿佛提前幾百年就設計出了“現代城市”。后來唐人改建長安,幾乎沿著隋的大興格局走,連宮廷走道都不變。
可惜好景不長,十多年后大戰爆發,大興城被炮火洗禮,可它的規劃思想,卻成了歷代都城的范本。
第三個傳奇是京杭大運河。這活兒交給隋煬帝可真不簡單。
朝堂上,大臣們勸他別瞎折騰:“浩浩南北,要通也難,何必自找苦吃?”隋煬帝擲地有聲:“不通,如何調兵?
不通,如何運糧?”于是他下令,萬人揮鍬,萬人挑土,越過黃河,穿過淮河,連通長江;又分段修閘,筑堤防澇。
工期緊、地形雜、人手缺,可隋煬帝不廢話:“一尺才能一寸進度。”他每天凌晨巡工地,督促繕圖官校對水位記錄。
幾年后,一條橫貫南北的人工水道完成。此時,大運河不只是運河——它是生命線。
糧船北上,絲綢南運,驛站里馬蹄聲聲。前線戰事緊張時,南方的糯米、棉布、一箱箱軍餉,都能趕到前線去。
直到今天,京杭大運河依然通航,每年輸送數百萬噸貨物,它的水紋里,仿佛還能看到隋煬帝那雙不肯停下的督工眼神。
最后一個,是回洛倉,這座“超級糧倉”往往被忽視。它建在洛陽城東,選在大運河旁邊,能一次性儲存18萬噸俵糧。
糧倉用木柱架高地面,墻體留通風槽,上面鋪鐵瓦防雨。每當滿倉時,倉門緊閉,地面不見一粒米。
饑荒來臨,朝廷打開倉門,糧袋一個個抬出;戰亂發生,軍糧發往前線,糧食的數量,一點都不少。隋朝還在全國布置了十幾座同樣的糧倉,形成一個互為支撐的儲備網絡。
可惜隋滅后,倉群有的被毀,但回洛倉的遺址還留在那里,讓人想起那個重農撫民、糧權為基的時代。因為有了它,隋朝才能在百姓饑饉時及時賑濟,也才能在邊疆失守時給將士口糧,這種“以糧為盾”的智慧,直接影響了后世的儲糧制度。
這就是隋朝的四大建筑:一橋、一城、一河、一倉。它們有的成了藝術品,有的成了城市骨架,有的成了經濟命脈,有的成了戰略后盾。
37年多短,但隋人一磚一瓦,一樁一件,都敲打在歷史的長河里。為什么短命?
因為亂世。但它給我們的,遠不止那點“短命”的標簽,而是一串串穿越千年的回響。
信息來源:《隋書》、《資治通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