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韋神”在抖音開了個賬號,4秒鐘的視頻,一天漲粉超千萬,四天就破兩千萬。
這熱度太猛了,連我樓下賣煎餅的大爺都知道“那個拿饅頭礦泉水的數學大神玩短視頻了”。
“韋神”一火,各路牛鬼蛇神都冒出來了。
先是有篇文章喊著“懇請北大干預韋東奕健康”,連前央視主持人趙普都跟著呼吁。這些人表面上是在關心韋老師,實際上是把人家當成了動物園里的珍稀動物。
韋老師今年都32歲了,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人家怎么生活、怎么工作,用得著你們指手畫腳嗎?
更絕的是那些營銷號,把韋神的事編得比抗日劇還玄乎:“韋神30歲就解決了世界級難題,讓航天六代機助推器飛到10馬赫!”
10馬赫是什么概念?從上海飛北京只要6分鐘。說得跟真事似的,這么牛的成果怎么之前一點風聲沒有?
還有人說“韋神一晚上幫6個博士團隊解決4個月搞不定的難題”,“哈佛為韋神打破百年校規,他拒絕了”,甚至“為洞庭湖水災捐了1600萬”。
這些謠言傳得有鼻子有眼,可要是較真去查證,連個正經出處都找不著。
最逗的是,這些謠言去年就被韋神本人辟謠過了,可就是架不住有些人愛聽這些“爽文”情節。
說實在的,韋東奕確實是有才華的數學家。學生時代拿過數學奧賽金牌,成年后拿過丘成桐獎、阿里達摩院青橙獎,這些獎在國內分量都不輕。
但也得客觀點,他現在在北大是助理教授,國際上頂尖的數學家像丘成桐、陶哲軒,35歲左右都拿了菲爾茨獎(這可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相比之下,韋神的成就確實還沒到“神乎其神”的地步。
那些說他研究成果“震驚世界”的,拜托用腦子想想:要是真有這么厲害的國家機密,能隨便讓營銷號知道?還“全世界都驚呆了”,怎么之前沒人聽說過呢?難不成這些機密專門告訴營銷號不告訴官方?這邏輯壓根說不通啊!
為什么我們總愛造神?
這大概跟老祖宗的“圣人崇拜”有點關系。你看孔子畫像,非得被畫成“生而首上圩頂”的怪模樣,還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的苦行僧生活,反倒成了后世推崇的典范。
到了現代,這種思維還在延續。
1978年《哥德巴赫猜想》里的陳景潤也被這么捧過,徐遲的報告文學寫他在陋室里靠一支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儼然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怪才”形象,仿佛真正的科學家就該是與社會脫節的“異類”。
但實際上,科學家也是人啊。愛因斯坦業余還愛拉小提琴,看到希特勒上臺就跑去美國,這才是真實的人嘛。可我們總愛把他們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工具人”,好像他們活著就是為了搞研究,其他事兒都不重要。
說到底,大家對韋神的圍觀,表面上是崇拜,實際上是一種殘忍的消費。就像俄羅斯的“圣愚崇拜”,要么把異于常人者當傻子嘲笑,要么當神明膜拜,就是不肯把他們當正常人看待。
我特別想問:如果韋神沒有驚人的數學天賦,世人會怎么看待這個不修邊幅、長相普通的年輕人?那個少林掃地僧要是不會武功,是不是就活該被眾人踩在腳下?
真正的科學家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把科學家神化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恰恰是對科學最大的誤解。
說了這么多,我就想呼吁呼吁:對韋神也好,對其他學者也好,我們都后退一步,別圍得太近。他要是生活有困難,自然會找家人、找學校,輪不到全網操心。
就前兩天,韋神在食堂就餐時,遭到多名路人圍觀拍攝,畫面令人窒息。
當年衛玠就是被大伙圍觀太多,最后“看殺”了,大家可別犯這毛病。
再說了,科學是一群人的事,不是某個“掃地僧”單槍匹馬能搞定的。牛頓都說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怎么到了韋神這兒,就成了一個人能搞定航天六代機了?
這不是科學,這是武俠小說看多了。
與其跟風造神,不如好好想想: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學會平視每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什么時候才能明白,尊重比崇拜更重要?
這才是我們離真正科學精神最近的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