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電視上充斥著各種抗日神劇,“手撕鬼子”、“褲襠藏雷”等拍腦袋想出來的橋段引來了一片罵聲。
其實導演們完全不必要無腦的去杜撰脫離現實的橋段。
我們有些戰士所經歷的事情,要比他們演繹的更加傳奇,更加的讓人難以置信。
正是因為太過于匪夷所思,至今都沒人敢把這些英雄的事跡拍成電影。
初露鋒芒的“紅小鬼”
1939年7月,18名風塵仆仆,滿臉稚氣的學生找到了駐扎在山西省南部稷王山的115師抗日獨立大隊,強烈要求跟隨隊伍一起打鬼子。
獨立大隊的負責人陳士渠得到消息后,第一時間就趕了過來。
看著這群平均年齡剛滿15歲的小鬼,陳士渠的眼神很復雜,又是欣慰又是心疼。
“打仗是要死人的,你們不怕嗎?”
“怕死我們就不會來了。”
陳士渠的聲音剛落,學生隊伍里面一個身材瘦小,穿著補丁衣服的同學大聲喊了一句。
陳士渠很喜歡這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勁兒,于是笑著問道:“說的好,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我叫張英才,15歲。”
“就憑你身上的這股子勁兒,你們入伍的申請我同意了。”
在陳士渠的首肯下,這18名學生加入了抗日獨立大隊,成為115師學兵隊的學員。
三個月的學習結束后,年紀最小的張英才被分配到八路軍總部宣傳隊任宣傳員。
這份工作張英才干的很認真,但心里面其實一點也不喜歡,因為他參加八路軍的目的是到前線真刀真槍的打鬼子。
為了能夠實現這個目的,張英才找來了一根木棍,只要有時間就端著練習槍法。
這么練習了幾個月,張英才舉著木棍的雙手越來越穩定,人也壯實了不少。
這事情被宣傳隊隊長知道后,他拿來了自己的槍,“小氣巴拉”的讓張英才打一發子彈試試。
原本大家都覺得這個長得還沒有三八大蓋高的小鬼可能上靶都難,結果張英才一槍就打出了9環的好成績。
1942年3月,張英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長槍。
經過了三年的沉淀,18歲的張英才穩重了很多,第一次上戰場就親手擊斃了三名小鬼子。
因為軍事素質過硬,打仗愿意動腦子,很快張英才就被提拔成了排長。
張英才
1944年爆發的夏季攻勢戰役中,已經是連長的張英才身先士卒,帶著自己連的戰士用一夜的時間拿下了日偽軍三處據點。
這是張英才第一次在隊伍中顯露自己的鋒芒。
小鬼子投降后,21歲的張英才被組織上任命為晉冀魯豫軍區四縱隊指導員。
他剛上任不久,想要摘果子的閻錫山不宣而戰,對八路軍所部發起了攻擊,上黨戰役打響。
正是從這次的戰斗開始,張英才走上了一條常人難以想象的傳奇道路。
攻不破的陣地
1945年9月10日晚上,團長命令張英才所在的第九連突入北關,攻占城門,為后續部隊守住進攻的通道。
由于戰事太過于突然,當時張英才所屬連隊的連長還沒有到任,整個部隊的實際指揮者是張英才這個指導員。
晚上七點,張英才下達了出發的命令。
借著夜色和大雨的掩護,九連在張英才的率領下順利突入了北關關門。
一看敵人的防守如此松懈,張英才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他趁著敵人沒有反應過來進行了分兵,讓副連長帶著一排繼續小心前進。
而他自己則帶著二三兩個排直撲城門,準備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一開始張英才的計劃很成功,國民黨守軍并沒有發現八路軍已經摸到了他們的鼻子下面。
可就在張英才讓戰士們搶占制高點,建立防守陣地的時候,一個外出方便的國民黨哨兵突然聽到了動靜。
“誰在下面?回答口令?”
這突如其來的厲聲喝問一下子就打破了夜晚的寧靜。
知道自己已經暴露,張英才也不遲疑,當即就下達了強攻的命令。
只用了不到十分鐘,張英才就帶著二三排的戰士全殲了這股敵人,拿下了城門附近的制高點。
按照戰前的計劃,其他的兄弟連隊應該快速的跟上,一鼓作氣的消滅城中之敵。
但由于天降大雨,道路泥濘,導致各部隊未能夠及時出現在九連的身后。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攻入北關的九連變成了一支孤軍,三面受敵。
膽大包天的張英才面對這種困境根本就沒有想過撤退,腦海中只有堅守待援。
為了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起來,張英才帶著戰士趁夜色挖通了附近幾個院落墻壁,和副連長所率領的一排完成了匯合。
天色還沒有完全放亮,城里面的國民黨軍隊就集中大量的兵力,占據有利地形朝九連發起了進攻。
雖然九連的戰士在張英才的指揮下愈戰愈勇,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
但在敵人的優勢火力面前,九連傷亡慘重,漸漸被敵人壓縮到了一個小院當中。
“不能再繼續硬拼了,我們要把敵人放進來,然后和他們拼刺刀,這樣我們才能堅持到晚上。”
張英才說完,在滿是血跡的衣服上撕下了一塊布條,認真的擦拭起了雪亮的刺刀。
其他幸存的戰士也有樣學樣,一時間九連的陣地上彌漫著一股濃烈的殺氣。
見解放軍的陣地上沒有了聲息,國民黨軍隊大喜過望,亂哄哄的就沖了上來。
就在敵人即將突破九連陣地的時候,張英才大喊了一聲“殺”,然后第一個跳起來沖了過去。
毫無防備的敵人被殺得屁滾尿流,慌不擇路的四散而逃,根本就沒有形成任何有效的攻擊。
就這樣九連堅守了整整一天,打退了敵人22次沖鋒,消滅了300多人,一直堅持到了我方的后續部隊到來。
為了表彰九連的功績,縱隊首長請示上級,給九連冠上了“鐵的九連”榮譽稱號,并把九連的事跡在全軍范圍內進行了宣傳。
百萬軍中第一人
1946年11月上旬,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下令抽調晉南地區兩個整編師西渡黃河入陜,與他合兵一處進攻延安。
這讓整個晉南地區的國民黨守軍只剩下不到6個旅的兵力。
中共中央看時機已經成熟,當即命令晉冀魯豫軍區和太岳軍區趁機進攻呂梁之敵,在打亂敵人進攻延安計劃的同時發展呂梁解放區。
這次戰斗中張英才率部進攻東陽村,因為沖的太猛,身為連長的他帶著三十名戰士不知不覺就突入了敵人陣地。
面對蜂擁而來的敵人,張英才沉著指揮,率領戰士們拼死殺敵,整整堅守了四個小時,消滅了好幾倍的敵人。
戰后太岳軍區的司令員陳賡將軍親自簽署嘉獎令,授予了張英才特等戰斗英雄的稱號。
1948年淮海戰役打響后,已經成為營長的張英才率部參戰15次,共殲敵2000多人,俘虜1000多人。
第二階段殲滅黃維兵團戰役中,原野戰軍4縱13旅38團1營營長張英才奉命堅守小張莊陣地。
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和火力全開的坦克大炮,張英才身先士卒,始終堅守在最危險的地方,接連打退了敵人多次的集團沖鋒。
一營的拼死阻擊有效的延遲了敵人的潰逃,給我軍調整兵力部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這次的戰斗經歷讓張英才個人再一次被評為特等戰斗英雄。
他所率領的一營也被上級授予了“鋼鐵營”的榮譽稱號以及“智勇結合 寸土不讓”的錦旗。
1950年,26歲的張英才參加了全國戰斗英雄表彰大會。
當時參與會議的戰斗英雄代表有360人。
這些人包括榮立八次一等功,有“軍中呂布”美譽的呂俊生、16歲就孤身一人活捉國民黨中將趙伯昭的張國福、用爆破技術連取數城的“爆炸英雄”張八等一大批優秀的解放軍指戰員。
但在這360位戰斗英雄中,只有張英才一個在24歲之前就榮立9次特等功,獲得3次特等戰斗英雄稱號,并4次被毛主席等領導人接見。
放眼解放軍400萬戰士,能夠立此不世奇功的,也就張英才一人。
立功受獎聽著非常光榮,其實這都是戰士們用自己的血汗甚至是生命才換來的。
正是因為非常非常難,所以才有了“一等功家屬領、二等功躺著領、三等功站著領”的說法。
一等功都如此難,可想而知想要獲得特等功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但這種不容易的事情張英才卻接連做到了九次,而且還全身而退,沒有受過什么大傷,這簡直就是不可想象的。
張英才將軍傳奇的英雄事跡,確實會給人一種不真實感。
這種前無古人,后面很可能也不會再有來者的表現,真的就好像是拍抗日神劇的無腦導演幻想杜撰出來的一樣,難怪沒有人敢將其拍成電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