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張志敏 韓志祺 翻譯 | 其力格日
圖片 | 韓志祺
在祖國版圖上,總面積近6萬平方公里、邊境綿延130.28公里的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像“金雞之冠”上的璀璨明珠,光彩奪目。
“我們絕不能把祖國的領土守小了、守丟了。”11月28日清晨,陽光穿透薄霧,照亮興安盟阿爾山的層層林海。興安邊境管理支隊伊爾施邊境派出所所長呼格古樂圖,與67歲的護邊員王玉發一道,手持望遠鏡,警惕地注視著邊境線上的細微變化,將發現的邊界情況詳盡記錄。
民警與護邊員、義警、各族干部群眾組成一支支巡邊隊伍,穿梭在林海、草原之間,宛如一道道堅不可摧的移動界碑。從“守望草原巡防隊”到“雪城義警”,從“單警作戰”到“一呼百應”,他們共同筑起邊疆安全的銅墻鐵壁,并肩守護著祖國的“北大門”。
沿著人跡罕至的中蒙邊境線,駛向大山深處,“愛邊、護邊、守邊、強邊”8個大字映入眼簾,這是護邊員王玉發用1000余塊石磚在山坡上堆砌出的一道壯麗的風景線。山坡下,便是他的家。
“山河無言,界碑就是護邊員,護邊員就是‘活界碑’。”在中蒙邊界1378號界碑旁,王玉發俯下身清理周邊雜草,擦拭界碑,隨后,拿出一小罐紅色油漆和一根毛筆,輕蘸細抹,將“中國”二字和編號數字描得鮮紅明亮。
在中蒙邊界1378號界碑到1381號界碑之間25.928公里長的邊境線上,年近古稀的王玉發已經走了20余個春秋。風霜雨雪,染白了他的兩鬢,在他的臉上刻下了皺紋。“我的作業區都在邊境前沿,邊放牧邊巡邊,一舉兩得,有任何異常我都會及時通報給邊境派出所,心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悅和自豪。這條巡邊路,我要一直走到走不動為止。”
巡邊多年,王玉發收獲了不少“戰果”。一次雪天巡查,他在邊境線上發現一串異常的足跡。腳印上的雪硬硬的,明顯是有人剛剛從這里走過,他立即撥打了邊境派出所民警的電話,果斷扔下羊群,騎馬向前追蹤,最終成功將兩名涉邊違法嫌疑人抓獲。
截至目前,王玉發已協助伊爾施邊境派出所抓獲5名企圖偷越國(邊)境人員,累計巡邊里程近萬公里,救助迷失群眾70余人次,救助受傷野生動物76只,修補邊境鐵絲網100余次,贏得了邊境線“活地圖”的贊譽。他先后獲得內蒙古自治區“優秀邊民”“中國網事·感動內蒙古”2023年度網絡人物、興安盟“十佳護邊員”等榮譽稱號,在他的影響帶動下,先后有12人志愿加入了護邊員隊伍。
2019年以來,興安邊境管理支隊不斷發揮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優勢,相繼推出兩個符合地域特色和職業特點的群防群治組織,吸納融合守邊護邊力量達 1857人,充分發揮邊境巡邏、治安防控、糾紛調解等職能,形成了以邊境派出所為主導、邊民群眾參與的合力管邊控邊新格局,有效地維護了邊境地區的安全穩定。
統籌 牧仁
審核 烏日嘎
新媒體編輯 張欣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畫報》官方微信
點擊“在看”,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