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Labubu被刻意包裝成稀缺資源后,人造泡沫破裂的閃崩過程。營銷策略取得過短暫勝利,但價格終歸要回到基本面。
前文回顧:
1
Labubu這兩天暴跌,一些炒家砸手里了。
價格下跌幅度是多少呢?
Labubu系列盲盒價格普遍下跌約50%。其中,Labubu 3.0整盒(含6個盲盒)回收價從補貨前的1500—2800元大幅跌至650—800元。
部分隱藏款如“本我”價格從4607元跌至2851元,跌幅超38%。
在一些黃牛群中,賣家掛價1200元的預售訂單無人問津,甚至有群內喊話“700元可收”,市場呈現恐慌性拋售。
暴跌原因據說是因為官方大量補貨。泡泡瑪特6月18日下午開始,在官方商城小程序、和電商平臺官方旗艦店、潮玩直播間等渠道大量補貨Labubu系列盲盒。
此次補貨數量和次數比往期多,泡泡瑪特為了優化發售環節,正式開啟線上預售,讓更多普通消費者能夠買到Labubu。
因為之前是饑餓營銷,鼓吹短缺的。市場供應增加,價格隨之下降。
此前部分黃牛依賴搶單軟件實現毫秒級搶購Labubu,規模化囤貨后轉手溢價10—30倍。但隨著泡泡瑪特補貨量增加,部分黃牛因價格驟降單日虧損數萬元,囤貨邏輯失效。
受Labubu價格暴跌影響,泡泡瑪特股價也出現下跌。6月19日,泡泡瑪特股價大跌超5%,最新股價報248.6港元,相較于6月12日創出的最高點,累計跌幅超12%。
這就是Labubu被刻意包裝成稀缺資源后,人造泡沫破裂的閃崩過程。營銷策略取得過短暫勝利,但價格終歸要回到基本面。
2
Labubu是工業流水線產品,容易生產得很,怎么會稀缺呢?那是“人造稀缺”。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曾公開主張“控制產量維持稀缺性”,刻意限制補貨頻率與數量,線上預售期一度長達4個月,且補貨時間、數量不透明,店員均無法提前獲知。
搞得神神秘秘的,割了一波韭菜。
供需失衡被黃牛與技術漏洞放大(售價12.88元的搶單軟件壟斷貨源),聯名款溢價超24倍,隱藏款溢價30倍以上。
但現在,跟風的韭菜都哭了。
Labubu是一種潮玩,價值過度依賴“情緒消費”(如明星帶貨、社交符號屬性),而非產品本身功能性。所以呢,一旦供應恢復正常,價格必然回歸理性。
歷史案例如暴力熊、芝麻街,已證明熱潮后價格暴跌90%的可能性。
3
跟風買進股票的可能損失更慘。
泡泡瑪特的創始團隊與資本近年其實是密集減持的。
創始人王寧夫婦,2024年累計減持套現超33億港元;早期投資人蜂巧資本,2025年5月清倉1191萬股,套現22.6億港元;董事屠錚,也清倉股權套現23億港元。
這些減持集中于股價飆升期——2024年初至2025年6月,股價漲幅超14倍。
從今年四月開始,做空規模激增。這或許能說明“潮玩金融化”的可持續性引發某種程度的集體質疑。
韭菜們長點心哦。
要知道,Labubu作為PVC/搪膠制品,成本與定價嚴重脫鉤。像108萬元拍賣的薄荷色Labubu,大家聽聽就好。
這種脫離實體的溢價,理論上可以是資本與黃牛合謀的金融游戲。實際如何,個自心證吧。
Labubu的暴跌,是工業品被包裝成金融標的后的必然出清。
流水線產品本無真實稀缺性,短暫的人為操控終將敗給產能釋放與市場理性。這就是為什么大家要學點經濟學的原因。
泡泡瑪特大股東高位套現、空頭激增,更印證了這場資本游戲的設計屬性。
怕就怕,創始人與風投吃盡紅利后,留給市場的只剩一地雞毛。
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