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在與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的對話中,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罕見的用上了“Eric”的名字,在半小時的對話中,話題圍繞的是企業的運營邏輯、產業的未來方向,以及年輕創業者該如何做選擇。
兩人年紀相差近三十歲,一個做汽車,一個做機器人。產業不同、體量不同、節奏不同,但他們之間的共鳴點恰恰來自于“不同”之外的“相同”。他們都是從一個人、一張桌子、一腔熱血開始,也都曾面對資源稀缺、路徑未知、身份模糊的階段,但他們也都相信未來。
有人可能會問,李書福為什么要和王興興坐下來對話?他們各自的公司和產業究竟有什么聯系?從汽車走到機器人,是一種怎樣的考慮?仔細回顧他們的對話內容,你會發現,其實雙方討論的焦點并不是合作的細節,而是一家企業如何保持開放的學習態度,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里持續前進。
王興興說,他做第一個機器人時只有200塊零花錢。李書福回憶,吉利剛造車時,也是一間小作坊、一張桌子開始的。企業規模再大,回頭看的時候,原點往往類似,一個簡單的起步、一種明確的方向。
從這里,李書福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自己,也看到了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人。這場對話最后的落點是李書福說的那句:“這就是人來到這個世界時是天真的、無知的,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應該要為這個世界帶來快樂、帶來放松,留下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這就是成功的。”
01
開放學習是每個階段的關鍵詞
李書福與王興興的這次對話,本質上是一次企業開放學習。外界關注吉利投資宇樹科技的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宇樹所在的機器人領域被視為產業發展的新高地,吉利投資是對這個新興賽道未來前景的認可。其次,這次合作也體現了吉利希望通過外部投資,來吸收最新的產業經驗和技術。
這一次李書福對宇樹的認可,不單純是企業體量或商業地位,而是王興興和宇樹團隊對產業趨勢的判斷和技術創新的能力。
在過去,我們總習慣用規模大小或資金實力來衡量合作伙伴的價值,傳統觀念經常會忽略另一個更重要的標準,那就是學習能力。孔子口中的“有教無類”,也是在強調學習的關鍵在于是否愿意學,不在于規模、資歷。
吉利過去二十年的發展,從來沒有固定的套路,始終在不斷吸收新東西,然后更新自己。從寧波宣言到臺州宣言,從跑馬機制到回歸一個吉利,以及收購沃爾沃、寶騰路特斯、英國錳銅、控股smart,打造了從產品、技術、商業、文化的全球化金字塔,這一次坐到一起,也是開放學習的延續。
在現場,王興興分享了自己的創業經歷,他最初做機器人只是因為喜歡動手做產品。大學一年級寒假時,他用200塊零花錢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個機器人。回顧這段經歷,王興興反復強調:“創業最重要的是找到明確的方向。”
同樣,吉利所倡導的“千人千面”理念,正是鼓勵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而王興興的成長路徑也恰恰說明興趣驅動、持續探索,在個人成長乃至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在李書福看來,一個成熟企業需要隨時學習新的領域、新的技術、新的觀念。李書福和王興興之所以能坐到一起,根本原因在于雙方共同認可一種價值觀,無論企業處在哪個階段,保持學習的姿態都是最重要的。
02
李書福為什么會說“難”?
這次對話中,李書福直言:“我現在不成功,其實我很艱難。”這樣直白的表達讓人有些意外,放在幾年前,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也聽不到。大家一般難以理解,像李書福這樣成功的企業家,為什么還會覺得自己“難”?
過去十多年來,吉利一直被視為成功的典范。2010年,吉利收購沃爾沃,成為中國企業收購國際品牌并成功運營的典型案例,曾是各大論壇和商業案例中的常客。但時隔多年,李書福卻對自己的狀態做出“難”的判斷,背后的原因值得細想。
實際上,成功這個詞在汽車行業里從來就沒有確定的定義。就像,奔馳最早由卡爾·本茨創立,經歷與戴姆勒公司的合并,后來才形成今天的梅賽德斯-奔馳;奧迪的四個圈,原本分別代表四家獨立公司,融合后才成就如今的品牌地位。李書福也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汽車產業永遠處在變化和迭代之中,沒有一勞永逸的模式。
他在對話中直接點出目前汽車行業所面臨的困境,包括新能源轉型,智能化技術的落地,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以及整個市場的無序競爭。與十年前相比,這些問題完全是新的挑戰。十年后,吉利已不是單純“悶頭賺錢”的企業,而是開始主動承擔起更大的產業責任,就像禮記中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2024年的臺州宣言提出回歸制造業本質,到極氪與領克品牌的合并解決資源重復投入的問題,再到今年“回歸一個吉利”,進行內部資源整合與方向統一。這些動作在外界看來,吉利在不斷地折騰。但了解吉利和李書福的人都清楚,這種折騰來自于如何讓整個產業走得更健康、更長遠。所以當他主動提起“難”,不僅僅是自身企業的問題,也是對整個產業未來的思考。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書福所講的“難”,是他并不滿足于企業已有的成績,而是希望通過不斷變化和嘗試,探索出一條能夠持續向上、健康發展的產業路徑。正如他所認可的王興興和宇樹科技一樣,保持創新,最終推動中國汽車和科技產業站在全球更高的位置上。
03
李書福在王興興身上看到了年輕的自己
李書福和王興興這場對話,沒有談企業規模、融資金額,也沒有談具體產品,而是直接聊起了怎么做企業、怎么帶團隊。
在合影時,李書福主動表示,你現在就代表著中國的未來。李書福之所以這么講,是因為他認真聽了王興興半小時的表達。這半個小時里,王興興沒有說太多宇樹科技本身的事情,而是講了一家企業如何從零起步,如何搭建有效的組織架構,如何判斷產業方向。
王興興回憶,自己大學寒假時,花了200塊錢零花錢,做出了第一個能自己走路的小機器人。當時,他并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只是出于熱愛動手實踐,踏出了創業的第一步。
在這一點上,李書福深有感觸。如今的中國汽車行業,說起來還在起步階段,從真正的市場化到現在,滿打滿算也就十幾年。這個產業里真正成熟的技術、完備的人才體系、合理的組織結構,都遠沒有建立起來。
要把一個產業做扎實,光憑一時的成功是不夠的。
王興興帶來的正是這種更持久的東西。他不僅僅做產品,也在一點點摸索適合的組織形式和技術路線。他的做法未必華麗,但確實很穩。這種務實、踏實的風格,讓李書福想到了自己的年輕時代。
當年李書福剛開始做汽車時,說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話:“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當時的他,同樣缺乏資源、缺乏明確的道路,只靠著一股韌勁一點一點往前走。如今在王興興身上,他又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影子。
通過吉利的發展可以看到,一家企業想要走得更遠,不可能靠一套方法一直做下去,必須持續嘗試、持續變化,這樣才能找到長遠發展的道路。
在這次短暫的交談中,李書福看到了一個愿意腳踏實地探索未來的人;王興興則看到了一位依然愿意傾聽和理解年輕人的前輩。企業家與商人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使命感與時代感,將個人的事業與國家、時代的需求結合起來。正是這種更廣闊的視野與責任意識,讓他在與王興興的對話中看到了年輕時代的自己,也看到了中國汽車產業未來的真實可能性。
這場對話的價值,并不在于誰教會了誰什么,而在于彼此之間真實地確認了一種行業未來的可能性,四個字,不忘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