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去中國化”會成為美越之間的談判籌碼么?特朗普下死命令,要求越南制造業必須“去中國化”,中方要為最壞情況做好準備。
最近,美越之間的關稅談判進入關鍵時期,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在談判中向越南提出了十分為敏感的要求,直言希望越南的工廠盡量減少使用來自中國的材料和零部件。這就有點意思了,你們美越關稅談判咋還扯上了中國供應鏈了呢?其實,這背后的邏輯也不難理解。
美國的很多科技巨頭在越南都有大型工廠,美國方面擔心越南在向美國出口的電子產品中會大量使用中國的零部件,這會對所謂的“美國安全”造成影響。這種說法聽聽上去就感覺是胡攪蠻纏,說白了,美國就是想通過重組供應鏈來減少對中國制造的依賴,實現“去中國化”。
而越南方面,則表示希望美國能把關稅水平控制在20%到25%之間。大家知道,之前特朗普政府在推動“對等關稅”的時候,越南被加征了46%的關稅,這對越南的出口產業來說可是個不小的壓力。就像一家原本利潤微薄的工廠,突然被征收高額稅費,不就是相當于被人掐住了現金流的脖子嘛。
一邊是美國可能降低關稅帶來的出口利好,另一邊又是和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緊密合作,現在美國要求越南制造業“去中國化”,這對越南來說真是個兩難選擇。
美國在與越南的貿易談判中加入“去中國化”的要求,本質上是企圖在全球產業鏈中削弱中國的影響力。這種做法雖然打著“安全”的旗號,但背后的地緣經濟考量不言而喻。對于中國來說,這事兒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咱們需要做好產業鏈可能面臨更多外部壓力的準備。
當然,中國供應鏈的優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完整產業體系、強大的制造能力和廣闊的市場支撐。就像一棵扎根很深的大樹,也不是隨便一陣風就能吹倒的。但這也提醒咱們,要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加強科技創新,優化產業布局。同時,咱們和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基礎很扎實,中越之間2600多億美元的貿易額就是最好的證明。只要咱們堅持互利共贏的原則,相信大多數國家都會理性看待產業鏈合作問題。
這場美越貿易談判,就像一個窗口,讓咱們看到了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各國在經貿合作中既講利益,也講策略,背后還有地緣政治的角力。對于中國來說,不管外部環境怎么變,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關鍵。夯實產業鏈基礎,提升創新能力,拓展多元合作,這樣才能在復雜的國際經貿環境中始終保持主動。
至于越南最終會怎么選擇,其實也挺耐人尋味的。但無論如何,這場談判都給我們提了個醒,全球產業鏈的重構不是簡單的“去誰化”,而是各方利益博弈下的動態調整。在這個過程中,誰能保持核心競爭力,誰就能在產業鏈的棋局中占據有利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