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眼里,越南應該是美國拉攏中的"香餑餑",畢竟經濟上確實離不開美國市場。
可現實卻給了所有人一記耳光:就在特朗普還在為所謂的"關稅協議"洋洋得意時,越南轉身就和中國搞起了陸軍聯合訓練。
為什么越南敢于如此"打臉"美國?這場75年來的首次軍事合作,背后藏著什么樣的戰略考量?
作者-彤
72小時反轉:特朗普的"如意算盤"是怎么落空的?
這可能是今年最戲劇性的外交反轉了。
7月2日,特朗普在社交平臺高調宣布,美國與越南達成了一份"歷史性貿易協議"。
按照他的說法,美國將對越南本土商品征收20%關稅,對含中國零部件的"轉運商品"征收高達40%的懲罰性關稅。
作為交換,越南承諾對美商品實施零關稅開放。
一時間,華盛頓彈冠相慶。
美國媒體紛紛報道這是特朗普"拉攏越南、孤立中國"戰略的重大勝利。
可問題是,越南根本沒有同意這樣的條款。
越方談判團隊明確表示,他們認為稅率上限應該是11%,而不是特朗普單方面宣布的20%。
這種"先斬后奏"的做法,徹底激怒了河內。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華盛頓始料未及。
7月3日,越南外交部火速召見美國駐越大使,遞交了措辭嚴厲的抗議照會,同一天,越南向世界貿易組織申請爭端解決程序。
7月4日,越南工貿部要求美國在30天內明確"轉運"的定義和執行細則。7月7日,越南總理范明政主持緊急經濟會議,宣布對美國38億美元的農產品加征15%報復性關稅。
三記重拳,招招致命。
可真正讓美國"破大防"的,還在后面。
就在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為自己的"外交勝利"洋洋得意時,7月21日的消息讓他徹底傻眼了。
中越陸軍"攜手同行-2025"聯合訓練在廣西正式啟動。
這是中越建交75年來,兩國首次進行陸軍層面的聯合訓練。
更讓美國難以接受的是,越南人民軍攜帶實槍實彈過境參訓。
這個時機選擇,簡直就是在美國臉上狠狠打了一巴掌。
從協議宣布到軍演啟動,整整72小時。
從"外交勝利"到"當頭一棒",特朗普的心情可想而知。
這場反轉,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狠。
越南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我們不是誰的棋子。
當"竹竿外交"遇上大國博弈,越南的算盤有多精?
要理解越南的這步棋,得先搞清楚一個概念。
什么叫"竹竿外交"?竹子的特點是什么?柔韌、堅強、根系發達。
狂風暴雨來了,它彎腰但不折斷,這就是越南外交的精髓所在。
在大國博弈的夾縫中,越南從來不是簡單的"選邊站隊"。
過去幾十年,有個規律很明顯: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
可這次不一樣了。
越南在安全領域也開始向中國靠近,這意味著什么?
說明越南對美國的"安全承諾"開始產生懷疑了。
從經濟角度看,越南的依賴關系確實復雜。
2024年,越南對美貨物出口1196億美元,占GDP近30%。
但同時,越南電子產業70%的零部件來自中國。
港口物流30%由中企掌控,塑料原料80%依賴中國進口。
這就是越南的現實困境:靠美出口,靠中生產,一旦中國真的"斷供",越南經濟將瞬間癱瘓。
美國能給越南提供替代方案嗎?答案是否定的。
德國技術已經落后,日本有心無力。
印度效率低下,越南心里清楚得很。
更關鍵的是文化和地緣因素。
越南和中國山水相連,文化相通,近一億人口的勞動力市場,與中國產業轉移需求高度匹配。
這種天然優勢,是美國再怎么拉攏也無法改變的。
越南南北高鐵項目就是最好的例子。
項目投資規模龐大,技術要求極高。
越南曾在中日德之間反復權衡。
可現實讓他們終于認清:只有中國具備高性價比、成熟管理與地理優勢的綜合條件。
6月24日,范明政總理在世界經濟論壇上,主動會見了中國鐵路總公司等三大企業負責人。
這不是客套,而是明確的政策信號。
從軍事角度看,這次陸軍聯訓意義更加深遠。
過去,中越軍事合作主要局限于海上聯合巡邏,陸軍合作,觸及的是國家安全核心,邊境部署、實戰指令、兵力調配,每一項都關乎生死存亡。
越南愿意在這個層面與中國合作,說明信任度已經質的飛躍。
更有意思的是越南內政的變化。
7月19日,越南政府突然宣布解除4名前"正國級"高官職務。
這些被免職者,多數傾向于親美路線,現任領導人蘇林正在加速整合權力,清除"親美殘余"。
這種人事調整,絕不是巧合。
美國的"印太夢"正在變成東南亞的"清醒現實"
越南的選擇,不是孤立事件。
它反映的是整個東南亞對美國"印太戰略"的集體清醒。
美國原本設想的是什么?通過拉攏越南、扶持印度,打造"中國制造替代鏈"。
現實卻一次次打臉。
看看印度的表現就知道了。
日本新干線在印度的項目,拖了10年還沒建成。成本從140億美元暴漲到280億美元,工期從8年延長到15年以上。
這種效率,讓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再看越南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對比。
菲律賓選擇了全面倒向美國,結果如何?在南海問題上頻繁挑釁,漁業合作中斷,經濟損失慘重。
馬科斯政府的支持率一路下滑。菲律賓民眾開始質疑這種"選邊站隊"的政策。
泰國的做法更加務實。一方面保持與美國的傳統盟友關系,另一方面積極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中泰高鐵項目穩步推進,互聯互通不斷加強,泰國人明白,發展才是硬道理。
馬來西亞的轉變更加明顯,馬哈蒂爾時期曾經叫停中馬合作項目。
現任總理安華上臺后,立即重啟相關合作。
東海岸鐵路項目恢復建設,數字經濟合作全面展開。
馬來西亞人發現,與中國合作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印尼的態度也很說明問題。
雅萬高鐵建成通車,創造了東南亞速度,從開工到通車,僅用了5年時間。
對比印度的15年工期,效率差距一目了然,印尼總統佐科多次公開表示,要繼續深化與中國的基礎設施合作。
新加坡的平衡術更加精妙,既是美國的重要伙伴,也是中國的合作伙伴,李顯龍總理多次強調,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
這種"大國平衡"外交,正在成為東南亞的主流選擇,小國有小國的智慧,強迫選邊只會適得其反。
美國的問題在哪里?
華盛頓總是用冷戰思維看待新時代的合作,"非友即敵"的二元思維,早就過時了。
東南亞國家要的是發展,不是對抗,要的是合作,不是選邊。美國越是施壓,這些國家越是反感。
這場軍演后,還有多少國家會"跳車"?
中越軍事合作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雙邊范疇。
它向整個地區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合作比對抗更有前途。這種示范效應,正在東南亞快速擴散,可以預見,會有更多國家效仿越南的做法。
美國的"圍堵鏈條"將面臨更多斷裂。
從經濟層面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
RCEP協議生效以來,成員國之間貿易增長30%以上。
關稅減免、通關便利化、投資自由化,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相比之下,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還停留在紙面上,務實合作與空頭支票,高下立判。
從技術層面看,中國的優勢正在擴大。5G網絡、高鐵技術、新能源汽車、數字支付,這些領域中國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東南亞國家要想實現現代化,離不開這些技術。
美國能提供替代方案嗎?很難。
從地緣角度看,地理決定命運。
東南亞與中國山水相連,文化相通。
這種天然聯系,是任何外部力量都無法切斷的,美國遠在太平洋彼岸,鞭長莫及,即使有心幫助,也往往力不從心。
從安全角度看,區域合作正在取代大國對抗,中越軍事合作,開創了新的安全合作模式,不是針對第三方,而是為了維護地區穩定。
這種理念,正在獲得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誰還愿意當別人的"前線棋子"呢?
可以預測,未來5年內會出現什么?
更多的雙邊軍事合作,更密切的經濟往來,更多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更頻繁的人文交流,東南亞將形成以合作共贏為主調的新秩序。美國的單邊主義將越來越孤立無援。
當然,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美國不會輕易放棄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預計華盛頓會加大施壓力度,分化拉攏的手段會更加頻繁。
但歷史的潮流不可阻擋,合作發展的大勢,任何力量都無法逆轉。
對中國來說,這是戰略機遇期,通過務實合作,展示負責任大國形象,通過互利共贏,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
中越軍事合作只是開始,不是結束,更大的合作格局正在形成。
結語
越南這一招,不只是外交技巧,更是時代選擇的智慧體現。
合作正在戰勝對抗,務實正在超越意識形態,這是大勢所趨。
面對這樣的地緣變化,你認為哪個國家會是下一個"跳車"的?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