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的原罪,楊貴妃最后的日子
作者丨史雙元
近期,《長安的荔枝》熱播,那我來說幾句櫻桃,但還得從楊貴妃說起。
現(xiàn)在,請進入歷史的深處。
馬嵬坡,黃泥道上,塵土飛揚。
楊貴妃騎著一頭驢,走在唐玄宗的前頭。真不是我編,近年有壁畫復(fù)原圖上就出現(xiàn)了楊貴妃騎在驢背上的身影。
靠近父親工作過的地方了(其父曾擔(dān)任蜀州司戶),她心里五味雜陳。不僅是男兒,每個女子也有為父親爭光的夢想。楊貴妃無數(shù)次想象過衣錦入川的模樣:就像李白《蜀道難》里描寫的那種大場面,重建一條天路——從長安出發(fā),穿過秦嶺隧道直通蜀地。她騎的不該是驢,而是五花馬,坐的該是“仿金根車”的鳳輦,仆役如云,力士開道,群玉山頭,紅露凝香,她在萬眾歡呼聲中登上瓊玉高臺,霓裳伴簫鼓,天下醉太平,這才對得起自己的一生。
她從不崇拜女皇武則天,覺得女人若只愛權(quán)力,那是天性偏了。玉環(huán)要的不是朝政千秋,而是一個男人的深情——最好這個男人還正好擁有萬里江山。她和唐玄宗的愛情,哪怕是錯的,她也要錯得轟轟烈烈。
楊貴妃愛吃荔枝,這事人盡皆知。但沒人知道她第一次吃荔枝,是在少女時期。那天她和女伴在江邊浣紗,一隊馬幫從茶馬古道經(jīng)過。一個騎馬的小伙子調(diào)皮地丟下一串荔枝,然后倒騎在馬背上,一邊遠去一邊盯著她笑。那串荔枝,好甜。
那一天,荔枝的味道和少年人的眼神,留在了她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眼下,逃難路上,雖然不缺茶飯,但她又一次想吃顆荔枝,她只是輕輕嘟喃了一句,沒想到唐玄宗臉一沉,冷冷諷刺道:“李家天下就快被你們楊家敗光了,你還有心情吃荔枝?”
空氣一瞬間凝固了。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眉頭一皺,勒馬停到路旁,等待高力士過來,他知道,一件“需要解決”的大事,正在醞釀。
楊貴妃確實愛吃甜食——冰蔗漿、蜂蜜酥、貴妃紅、石榴蜜、嶺南荔枝、酥酪點心(見《新唐書》和各種野史筆記),一段時間,整個長安和南方驛站都在為她的“甜點”奔波。史書上說得清清楚楚:“必欲(荔枝)生致之”,在冷凍技術(shù)不發(fā)達的唐代,幾千里傳騎,荔枝要保鮮,連味道都不能變,這是多么為難“下人”的工作啊。
也許,荔枝類水果吃多了,楊貴妃的美貌和媚態(tài),其實包裹了一定的病態(tài)。
大凡對醫(yī)學(xué)稍微有點常識,都能看出,貴妃的多種體質(zhì)性表征都是血糖拉警報的節(jié)奏。
我們不妨從現(xiàn)代視角來給貴妃把把脈。
她常年嗜糖,“口苦”多飲,汗液香甜,還有皮膚瘙癢(《開元天寶遺事》說她洗澡后要用玉輪輕輕刮身)。
她眼神微瞇,應(yīng)當(dāng)是視力模糊。(見張萱《搗練圖》,唐絹本畫作,波士頓藏。)
她在逃難中腳底潰爛(見《舊唐書·后妃傳》),很像末梢血管病變。
就是“赤腳醫(yī)生”也能看出,這是糖尿病三連癥狀。
糖尿病有多難受?你渴、你煩、你癢、你胖得優(yōu)雅,卻是代謝崩了。你本來就想躺平,可全世界都讓你站起來、跳舞、笑得甜美,還要應(yīng)付一個情緒極不穩(wěn)定的油膩皇帝——誰不炸毛。
玄宗的審美也出了問題。他越來越寵梅妃——一個來自福建莆田的瘦小女子,本名沒人記得了,宋代文人不愛牡丹,特愛梅花,因為要和“楊貴妃”以及富貴牡丹過不去,就把這位女子叫做“梅妃”,讓她死了也埋在了梅花樹下。梅花清冷、瘦骨玲瓏,象征一個新的審美系統(tǒng)。
貴妃不是嫉妒,而是覺得,這世道都變了,她主導(dǎo)的大唐美學(xué),似乎要被徹底顛覆。
她開始頻頻鬧著回娘家,不是撒嬌,實在是過不下去了。
馬嵬坡,是真正的分水嶺。
她三十八歲,身體狀況已入晚唐。荔枝類的水果吃多了,身上癢得厲害,還要騎驢趕路。玄宗越來越暴躁,把國家動亂之源全甩鍋給她,甚至諷刺說她和安祿山調(diào)情不成反誤國——你調(diào)可以,調(diào)好了就行,調(diào)砸了就是你自己的麻煩了。
她一度想走得體面些。
她甚至想好了,高力士拿著白綾過來時,她已經(jīng)收拾整齊,玉體直陳,自縊而亡,免得連累家族。高力士看了心頭一酸,低聲念一句“貴妃千古”,然后一溜煙跑過去跟玄宗交差。
可轉(zhuǎn)念一想,她不甘。兵荒馬亂的年代,沒有糯米+白礬+沙子澆筑的墓室,沒有守靈人,不要幾天,她的淺葬的墓室(古代叫做“厝”)就會被翻個底朝天。那不叫體面,叫白死。X它個先人板板,想到這里,淚水漣漣。
她向玄宗提了個請求:讓我洗個澡,換件長裙,披條輕帛,像平時一樣化個妝,我只要一個進宮前的民女裝束,回歸本來處。
請把我放上一葉小舟,順嘉陵江漂走。
玄宗沒說話,最后點了頭。命隨行工匠捏了幾顆泥荔枝,放進一個金碗,一起陪她上路。因為楊貴妃最后的裝束實在是黑色幽默,她在本該點成櫻桃紅唇的地方畫了一顆荔枝,像當(dāng)年與英武玄宗初相見時一樣調(diào)皮,玄宗忍不住老淚縱橫。
后人說她沒死,而是漂流到了日本。白居易《長恨歌》里說什么“海上仙山”也是這個結(jié)局的詩意版本。
上世紀六十年代,還有日本男子來中國認祖。
說荔枝有原罪,是玩笑。荔枝沒有錯,錯的是那段甜得太狠、膩得太深的人生。
而我呢,偏愛櫻桃。所以,新書叫《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不是蹭熱點,只是近幾年確實是寫作季的水果豐收年。
你看,馬伯庸有《長安的荔枝》,有電影《暗戀·橘生淮南》,有部隊話劇團獨幕劇《蘋果樹下》,還有鳳凰文藝出版社預(yù)定2025年7月份出版的《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其中包括專文解讀宋徽宗送給情人李師師的江南橙子,也是水果。(具體解讀見文章之一--《并刀映霜寒:從周邦彥<少年游>看宋代士人的道德自覺》。)。
近年寫水果的確實很多,也許明年高考美術(shù)試題要你畫一顆荔枝或者一串櫻桃。
請注意,不是畫“水果拼盤”或“果籃”,而是“一顆”荔枝/櫻桃,單獨的物象要求考生深入刻畫,體現(xiàn)其個性與質(zhì)感。
這類題往往考察“形體感”“質(zhì)感”“色彩處理”“構(gòu)圖意趣”甚至“情感表達”。若畫面富于“情感”或有一定“象征性”表達,可能成為評卷亮點。
一顆小小荔枝或櫻桃,是對你基本功、審美力、創(chuàng)造力與情感表達力的綜合考察。越小的物象,越要用心看見它的“宇宙”。
你不妨看幾集《長安的荔枝》或閱讀新書《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相信對你的想象和情感表達會有所幫助。
別說沒提醒你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