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大師呂思勉有言:"閱讀歷史如攀登高峰,每向上一步都能洞察眾生百態。"
人生中的迷茫與痛楚,多半因為我們被困在眼前的小天地里。
倘若將視野延伸至悠久的歷史畫卷,便能發現:
那些深夜翻覆的委屈、左右為難的選擇、力所不及的遺憾,早在千年前就被先賢們一一體驗過。
央視大型紀錄片《中國通史》有這樣的場景:
鏡頭劃過敦煌莫高窟古老的壁畫,畫中的人物神態各異,或哀或樂,或俯或仰。
雖然他們的往事已消失在歷史煙塵中,但那種穿越歲月的奮斗與頓悟,仍讓觀者為之動容。
展開《資治通鑒》,你將明白一個道理:
最深的絕望,也深不過蘇武在北海牧羊的十九個春秋;
最痛的失去,也痛不過李陵滿門遭難的凄冷;
最難忍的孤寂,也熬不過司馬遷伏案著史的孤燈……
你所承受的痛苦,歷史早已給出了答案。
霍光啟示:權力巔峰,更需謙遜姿態
《資治通鑒》載:"霍光出入禁闈二十余年,謹小慎微,未嘗犯錯。"
這位承接漢武帝托孤重任的權臣,一生經歷四代君主,掌握大漢朝政三十年。
他曾廢黜昏庸的昌邑王劉賀,擁立賢明的漢宣帝,甚至被稱為"權勢壓過君主"。
然而細讀史冊,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戰戰兢兢。
漢昭帝年間,上官桀等人誣陷霍光意圖造反,還偽造了他私調軍隊的罪證。
朝堂之上,霍光跪倒在年幼皇帝面前,頭顱貼地,聲音顫抖:"老臣如有異心,甘愿受五馬分尸之刑。"
彼時的他,并非那個權傾天下的大將軍,而是一個以生命自證忠誠的老者。
權力的制高點往往風雨最急。
霍光深諳低頭的哲學:面對政治對手,他隱忍周旋;面對黎民百姓,他減稅輕負;甚至臨終前,他依然上奏漢宣帝:"臣愿交還封地,以保全君臣大義。"
司馬光稱贊他:"即使是周公、阿衡,又怎能做到如此!"
但這份褒獎的背后,是霍光數十年如一日的自我約束。
他明白:真正的強者,絕不在得意時炫耀,而是能在頂峰時彎腰。
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年輕時總認為昂首挺胸才算有骨氣,后來才懂得:肯低頭的人,不是認輸,而是為了看清腳下的道路。
班超啟示:遠大征程,始于勇敢一步
《資治通鑒》載:"超至鄯善,鄯善王廣待超禮遇甚厚,后忽轉冷淡。"
公元73年,41歲的班超率領36人出使西域。
在鄯善國,他察覺到國王態度突變,當晚集合眾人:"不進入虎穴,怎能捕獲虎子!"
眾人趁夜色火攻匈奴使團營帳,以迅雷之勢震懾鄯善,自此西域各國紛紛臣服漢朝。
但史冊不會記錄的是:
出征前,班超已在官署抄錄文書二十載,毛筆磨破了指尖,竹簡刮傷了掌心;
在玉門關外,他親眼見過部下被黃沙掩埋,聽過駝鈴在嚴寒夜里斷絕;
當他滿頭銀發上書"臣不敢奢望回到酒泉郡,只愿活著踏入玉門關"時,筆下的墨汁浸透了三十年的思鄉之情。
梁啟超評價:"班超此人,滿腔熱忱,百煉成鋼。"
可若沒有當初那個放下筆桿、緊握劍柄的決定,他終生不過是個平庸小官。
我們常抱怨命運不公,卻忘了反思自己:是否在機遇來臨時猶豫不決?是否因畏懼失敗而止步不前?
班超用一生證明:人生最大的遺憾,從來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本可以"。
謝安啟示:重大危機,冷靜應對有轉機
《資治通鑒》載:"謝安收到急報,得知秦軍已敗,當時正與客人下棋,將信放在床上,面無喜色。"
淝水之戰前,東晉僅憑八萬精兵迎戰前秦百萬大軍。
建康城內人心浮動,連宰相謝安的侄子謝玄也徹夜難眠,騎馬趕到叔父府上求教。
燭光下,謝安從容落下一子:"我已有所安排。"
次日,他帶著子侄乘船游湖,談笑風生。
直到勝利消息傳來,他淡然一句"小輩們擊敗了敵人",轉身時木屐撞斷門檻都未察覺。
但歷史的細節里藏著更多真實:
戰前謝安每日登高遠望,衣服被荊棘扯破也毫不在意;他暗中調兵時,曾三天三夜無法入睡,白發驟然增多;勝報傳來當夜,他在祠堂跪拜流淚:"祖宗保佑,江南百姓免遭劫難!"
司馬光評述:"安石的智慧,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這"靜"并非無為,而是風暴核心的清醒;這"柔"并非怯懦,而是暗藏千斤力量的從容。
人生路上,誰未曾遭遇泰山壓頂的危機?
但焦慮無法解決問題,捶胸頓足只會自亂陣腳。
謝安的經歷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是在絕境中為自己沏一壺茶,在慌亂中給世界一個微笑。
郭子儀啟示:痛苦屈辱,終將化作堅強鎧甲
《資治通鑒》載:"子儀拜見,吐蕃將領面面相覷失色,率軍撤退。"
安史之亂中,郭子儀領軍收復長安,功勞震撼朝野。
魚朝恩等宦官多次陷害,甚至挖掘他家祖墳。
滿朝文武以為他必然起兵報復,他卻跪在皇帝面前哭訴:"臣長期統兵,不能制止暴行,軍士損壞他人墓地,本也很多。這是臣不忠不孝,招致天譴,并非人禍。"
更讓人感慨的是晚年一幕:
昔日政敵盧杞來訪,75歲的郭子儀急忙命女眷回避。
家人不解,他嘆息:"此人面丑心毒,若見你們容貌,他日得勢必會滅我全族。"
曾經馳騁沙場的大將軍,如今連接待客人都要小心謹慎。
但司馬光看到了更深層的真實:
他送走盧杞后獨坐院中,月光照在案頭《尉繚子》上,書頁停在一句:"兵器,兇險之物;爭斗,違背道德。"
那一刻,他不再是忍辱負重的臣子,而是參透世事的智者。
咽下屈辱,不是為了茍且偷生,而是為了大唐百姓免受戰火。
蘇軾說:"古代成就大事者,不僅要有超越世人的才華,還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生活給過郭子儀最鋒利的刀子,他卻用傷口磨成一面鏡子,照見人性最陰暗處,依然選擇守護光明。
《資治通鑒》中有句話:"借鑒前世的興衰,考察當今的得失。"
那些在史冊中鐫刻姓名的人,并非天生強大,不過是把苦難熬成了鎧甲,把委屈化作了山河。
下一次當你感到撐不下去時,不妨回想:
霍光的謙遜、班超的勇氣、謝安的冷靜、郭子儀的忍耐……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你我都是擺渡人。
點個"贊",愿你在《資治通鑒》中找到突破困境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