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準普京調節以伊沖突,特朗普180度轉彎,美“末日飛機”升空。6月14日,以色列發動襲擊后的第二天美俄曾進行通話,當時特朗普認可普京希望擔任調解人的想法,同樣呼吁雙方保持冷靜,坐到談判桌上解決問題。可6月20日特朗普的想法卻發生大轉彎,拒絕了普京調解以伊沖突,并且直言不諱的表示俄羅斯應該先從俄烏沖突當中脫身再說調解外部沖突的可能性。
不到一周的時間,前后態度變化這么大,背后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美國自己產生了下場的想法,所以才打斷了俄羅斯希望調解矛盾的進程。
客觀來說,美俄在中東的利益訴求不一致,但根本都是為了尋求更多利益,像俄羅斯將伊朗當成中東地區最親密的盟友,之所以希望下場調解是因為局面逐漸超出預料。
以色列的襲擊行動造成的損害太大,以伊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而俄羅斯并不希望中東地區的盟友影響力下降,進而影響到他們在中東地區的部署,畢竟俄羅斯現在沒法進入歐洲市場。
能夠形成競爭對應的區域,中東算是比較重要的地區,因此,俄羅斯自然希望參與地區事務,至于美國這邊是為了尋求更多的話語權,同時借助聯合猶太裔的一系列操作增加得票率。
不過隨著以伊沖突步入新的階段,美國看到了解決分歧更簡單的辦法,那就是美軍介入中東局勢,然后炸毀伊朗內部的核設施,不說能夠一勞永逸,至少能夠限制伊朗核發展。
要知道,美國已經跟伊朗談了5輪,就算有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審查,特朗普也不敢保證伊朗沒有在繼續核武器研發,所以只要沒有獲得切實承諾,美國就很難冷靜下來。
我們可以看到,美軍已經持續迫近中東,達成極限施壓的姿態,而且美國內部已經開始探討使用巨型鉆地彈能否達成目標,更糟糕的是,部分群體對該計劃信心不足,結果越發激進。
簡單來說,美國巨型鉆地彈最大威力范圍不足以百分百摧毀伊朗核設施,更大概率只能掩埋,主要是伊朗核設施為了安全,直接建造在山體內部,巖石非常堅硬不易摧毀。
美軍想要行動,那就不得不派出轟炸機執行任務,同時還要做好使用戰術核武的準備,而這樣的裝備部署明顯是超越預期的,但6月17日的時候,一架“末日飛機”起飛。
最終飛抵華盛頓附近空軍基地,這架飛機跟美國的中東部署是否有關不清楚,可這樣的飛機不是能夠隨便部署的,它的任務是保障美國指揮系統能夠在核戰爭或危險戰爭當中的穩定。
換言之,美國既然讓這類飛機行動起來,那就說明在認真考慮參戰的可能性,而不是完全的威懾談判,如果出現更多的消極因素,那中東局勢或將無法控制。
在這種危機時刻,國際社會更應該發揮相應的職責,盡可能平息事態,創造交流平臺,和平解決以伊之間的矛盾,避免出現更大的傷亡。
參考資料:
特朗普拒絕普京幫助調解伊以沖突:先促成在烏克蘭的停火丨大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