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 行 業 的 良 心 和 大 腦
■來源 | 中國中醫藥報3版
近年來,國家層面相繼出臺《“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等文件,為中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特別是今年4月發布的《促進健康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優勢,開展中醫養生保健、營養指導、藥膳食療等活動”,以培育和發展健康消費領域新質生產力。在政策紅利與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中醫藥產業正突破傳統邊界,形成“破圈”發展新格局。
如同仁堂推出草本咖啡系列,將健康養生理念融入現代飲品;云南白藥以三七為核心開發功能性護膚品,正在美妝市場開辟新的賽道。這種守正創新的產業邏輯正在消費市場激起層層漣漪,但流量紅利終會消退,中醫藥市場的繁榮不應止步于網紅效應,唯有構建從“流量”到“留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才能實現從短期追捧到長期信賴的跨越。
中醫藥健康消費的“流量”機遇與“留量”困境
中醫藥健康消費的快速發展受到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從政策維度來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促進健康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則進一步明確了中醫藥理念在培育健康消費市場中的重要作用。
從需求角度分析,伴隨居民消費意識增強以及消費升級深化,中醫藥健康消費市場呈現三大特征:一是消費規模持續擴容,去年我國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同比顯著增加;二是消費群體代際分化,尤其是年輕一代對融合傳統文化元素的健康產品表現出特別的偏好;三是消費場景從傳統診療延伸至預防保健、養生調理等全生命周期服務,反映了健康消費市場深層次的變革趨勢。
然而,流量狂歡背后潛藏著三大“留量”困境。其一,產品研發范式單一,關鍵技術突破不足,產品創新陷入“中藥+”的路徑依賴,導致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特別是在養生茶飲市場,諸多所謂創新產品停留在藥材與食品的簡單疊加;其二,人才斷層問題突出,特別是既精通中醫學理論又具備現代營銷能力的跨界人才供給嚴重不足,院校輸出的理論派與實踐需要的多面手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其三,文化認知存在代際鴻溝,年輕一代消費者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多停留于國潮包裝,而對中醫學核心理論了解較少,折射出中醫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的深層挑戰。這些困境構成了從短期流量獲取向長期價值留存轉化的障礙。
從“流量”到“留量”的轉化路徑
第一,實現中醫藥消費的可持續發展,需構建“頂天立地”的人才培養與服務模式。在高端人才鍛造層面,建議推動中醫藥高校與綜合類大學共建“中醫+X”交叉學科平臺,通過雙導師制培養既深諳中醫經典理論精髓,又通曉健康產業運營的復合型人才。
第二,中醫藥產業要實現從“流量”到“留量”的質變,關鍵在于構建差異化產品創新體系。應突破簡單的“中藥+”模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更合理、更科學的產品體系。同時,應利用基于循證醫學的中醫藥療效評價體系,為產品創新提供科學依據。
第三,應完善建立中醫藥文化傳播體系,以文化傳播方式重塑消費認知。可以通過教育滲透讓中醫藥智慧融入生活,一方面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社區,借助科普動畫、互動體驗等現代傳播方式,將中醫經典智慧轉化為日常生活實用知識;另一方面可以依托中醫藥博物館等平臺,結合線上虛擬展覽、互動科普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中醫藥理論。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學話語體系來提升中醫藥可信度。運用現代科學語言闡釋中醫藥原理,通過臨床試驗數據說明傳統療法的科學依據,彌合傳統經驗與現代認知的鴻溝,從而增強消費者對中醫藥的長期信賴。
中醫藥健康消費的可持續發展,本質是“守正”與“創新”的動態平衡。當千年養生智慧真正融入現代人生活方式,中醫藥健康消費方能真正從“政策紅利”走向“價值認同”,實現從“流量”到“留量”的成功跨越。
直播預約入口
I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中國中醫藥報3版 ”,作者/趙惠亮,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編輯|薄荷 視覺|花椒
-活動預告-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