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輪轉本是常態,人事更替亦是常情。但當華東政法大學2025屆畢業生手持印著葉青校長名字的畢業證書,聆聽肖凱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諄諄教誨時,這種微妙的時間錯位,這種難免讓人尷尬的名場面,其實本可以避免。
六月上旬的交接時間節點確實耐人尋味。
6月11日華政官網更新領導信息,7天后舉行畢業典禮,如此緊湊的安排直接導致了畢業證書與典禮演講的"雙校長"現象。從程序正義的角度看,畢業證書作為具有法律效力的官方文件,其簽署人理應與學位授予儀式的校長保持一致。此番這種形式上的割裂,無形中削弱了畢業儀式的莊重感與完整性。對于即將投身法律職業的畢業生而言,這或許是他們職業生涯接觸到的第一個值得玩味的"程序瑕疵"。
我們理解,組織人事部門選擇這個時間肯定自有其考量,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行政效率的追求不應以犧牲儀式感為代價。高校人事變動自有其組織程序,但畢業典禮作為學生求學生涯的"成人禮",其儀式完整性理應得到充分尊重。倘若將新老校長的交接時間推遲至暑假,既不影響新學期的工作部署,又能確保畢業季各項儀式的連貫性。這種兩全其美的方案,為何未被采納?
作為旁觀者,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法學教育重鎮發生的這次時間錯位,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程序正義"案例教學。
細節處見真章。畢業證書上的校長簽名不僅是行政手續,更承載著學生對母校的情感記憶。當葉青校長的簽名與肖凱校長的臨別贈言同時出現在畢業季,這種割裂感或許會伴隨學生終生。法律人最講究"名實相符",而這次交接卻在無意間制造了形式與實質的短暫背離。對于注重傳統與儀式感的法學教育而言,這種背離顯得尤為刺眼。
高校管理當有"學生視角"。在設定重大人事變動時間表時,若能設身處地為學生考慮,就會明白畢業證書與畢業典禮的象征意義遠超出普通行政文件。法律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示范教學",學校的一舉一動都在向未來的法律從業者傳遞著程序價值。當我們在課堂上講授"形式正義"的重要性時,是否也應該在行政管理中身體力行?
這次交接時間的選擇,或許反映出高校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共性問題:行政流程與學生體驗孰輕孰重?改革創新與傳統延續如何平衡?在追求"無縫銜接"的行政管理目標時,是否應該忽略儀式感的教育價值?
建議未來高校人事更迭可適度考慮"畢業季避讓"原則。將重大人事變動安排在暑假或新學期伊始,既保證工作連續性,又維護畢業儀式的完整性。這不僅是時間管理的藝術,更是教育情懷的體現。畢竟,法律人才培養講究"潤物無聲",行政管理中的每個細節都在無聲地塑造學生的職業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