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豐縣馬頭鎮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戰略部署,立足“一核兩翼三板塊”總體布局,錨定“四個片區”差異化發展路徑,激活紅色、農耕、客家、江源、移民文化資源,創新實施“123479”工作密碼,以烏石崗、秀田等12村居為重要節點,串聯起秀田古樹公園、潭石九棟十八井、秀坑移民博物館、新豐四季濱江田園等文旅資源,高標準打造21公里長的“芳華水韻”環馬線鄉村振興示范帶。
截至2024年,示范帶村集體總收入突破1200萬元,區域總產值達6億元,走出了一條“三產融合、文旅賦能、綠色發展”的城鄉融合共富新路徑。環馬線示范帶輻射帶動馬頭鎮成功創建廣東省首批典型鎮,獲評韶關市“百千萬工程”先進單位,鎮域經濟考核4次全市奪魁,招商引資穩居全市前十。
0
1
黨建領航聚合力,四級聯動強根基
黨委統攬全局。構建“四級責任閉環”工作機制,由包鎮村市縣領導統籌指導定方向、鎮黨委書記主責主抓強推進、駐村團隊協同攻堅破堵點、職能部門靶向施策保落實。2023年至今累計召開專題推進會35場,破解土地權屬糾紛、資金缺口等難題297項,統籌推動政策、資金、人才等要素資源向示范帶高效集聚。
支部領銜攻堅。深化“黨支部—黨小組—黨員戶”三級黨建網格效能,發揮臨時黨支部和治理攻堅組的先鋒模范作用,組織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動員會,廣泛發動村民投身到人居環境整治、村莊建設。潭石村黨支部搶抓實施“以獎代補”政策的有利機遇,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通過成立船潭擴路理事會、發布捐款倡議書等形式,發動鄉賢、企業老板、村民捐款,籌集資金35萬元擴建船潭自然村主干道,暢通“便民路”“致富路”,潭石村也成功入選新豐縣2025年擬培育典型村名單。
黨員示范帶動。417名黨員化身“紅色先鋒”,在人居環境整治、產業振興一線樹旗幟、亮身份、作表率。烏石崗村老黨員江小平帶頭捐款30萬元,聯動鄉賢撬動社會資本100余萬元,推動污水治理、河岸綠化等12個項目落地,助力該村獲評“廣東省首批典型示范村”。又如福水村黨支部書記鄭國行同志率先垂范,主動捐出全年工資4.2萬元,村“三委”干部、黨員和村民群眾積極響應捐款,通過多方籌措,共籌集資金超過95萬元。
凝聚群眾力量。創新建立“鄉賢理事會+鄉村振興人才促進會”雙輪驅動機制,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和發展合力。示范帶建設過程中,累計涌現出1200余名主動讓地支持建設的“最美村民”、1100余名慷慨解囊的“愛心鄉賢”,形成了“干部帶頭、鄉賢助力、群眾參與”的生動局面。其中,軍二村村民以“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無償提供集體土地109畝、捐贈祖宅18棟,自發投工投勞5600余人次,充分展現了新時代農民的家國情懷。通過干群齊心攻堅,成功打造繡花服裝鄉村振興車間、智慧生態停車場等11個惠民工程,實現“環境蝶變、產業升級、治理增效”的良性發展,群眾滿意度創歷史新高。
0
2
規劃先行繪藍圖,連片發展顯特色
多規融合。銜接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統籌耕地保護、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聯合華南理工大學專業團隊,以《新豐縣馬頭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為綱,編制示范帶專項規劃,推動“多規合一”落地。確定烏石崗村為中心,擴大圩鎮框架,輻射帶動周邊村居同步發展。
特色定位。立足各村居資源稟賦,劃分“七大功能片區”(商貿物流文旅片區、工業園區、農業加工區、康養農文旅區、綜合服務區、教育農文旅區、農林休閑觀光區),實施差異化發展策略。比如軍二村、軍三村聚焦農林觀光,打造農旅融合示范區,大陂村依托“一江兩岸”及水庫資源,建設濱水休閑特色村,福水村深挖“?!蔽幕瘍群嘤膭揑P及特色文旅品牌,形成“一村一特色”發展格局。
0
3
基礎設施大提升,人居環境展新顏
結合典型鎮村培育建設、打擂比武,統籌推進示范帶道路提升、污水治理、風貌改造等工程,實現人居環境全域提質。
道路網絡升級。累計完成農村道路硬化34.52公里,示范帶自然村硬化路通達率100%;實施“白改黑”工程42公里,新增道路照明設施2600多盞,修繕便民橋梁16座,暢通城鄉“微循環”。
污水處理攻堅。加快建成鎮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日處理能力提升至5000噸,新建污水管網52公里,示范帶村居污水集中處理覆蓋率均達100%。
公共設施提標。實施農房風貌管控,拆除破舊泥磚房143棟,統一外立面風格509棟,繪制文化墻38幅。打造休閑廣場38處、村口景觀節點41個,打造“一村一景”特色風貌。其中創新推行“農民工匠”模式取得顯著成效,已在農房風貌改造、村標打造、小型水利設施等10個典型村項目中成功應用該模式,累計節約建設成本80余萬元,平均單個項目造價降低30%,既保障了工程質量,又實現了降本增效。另外,累計清理積存垃圾2700余噸,完成“三線”整治26.91公里,沿線種植黃皮、枇杷等果樹苗木2.63萬棵,綠化提升72萬平方米。
0
4
三產融合促發展,促進村強民富
深化企村聯動機制,開展“一企興一村”“一企興多村”“多企興一村”行動,持續培育鄉村旅游、農村電商、光伏發電等新業態,促進“一產強、二產優、三產活”。
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堅持龍頭帶動,鳳尾聯動,引入深圳農科集團、省級蔬菜產業園等龍頭企業,創新引進洋薊等高端農產品種植,水稻、芥藍等作物種植面積擴增3000畝。盤活閑置資源資產,建成投產糧油加工廠(年加工能力8000噸)、“興豐鴿”屠宰加工廠(年加工1000萬羽規模)及農副產品加工基地,打造鎮級電商服務中心、精品民宿,形成完整產業鏈條。
文旅消費亮點紛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策劃“鄉村振興歡樂跑”“春游周”“馬頭一桌菜”發布會等活動培育“周末經濟”“車尾箱經濟”,累計吸引線下參與3000人次,線上傳播量突破42萬次,拉動餐飲、住宿、農產品消費超400萬元。
全力推動新豐四季濱江田園項目(投資額2億元)落地運營,串聯秀田秀坑、大陂村“一江兩岸”網紅打卡點,形成環馬線旅游集群。打造全市首個“云上私家菜園”,加快“馬頭夜市”建設,依托燈光秀、噴泉公園等載體,舉辦田園音樂會、美食節等活動,培育“馬頭一桌菜”實踐基地及特色民宿,激活夜間經濟。
綠色產業創新突破。推廣“村集體經濟+光伏”模式,盤活閑置校舍、村委會屋頂等資源,建設軍二村“鄉村振興車間+光伏”、福水村“光伏長廊”等項目,年增集體收入超30萬元。
0
5
共建共享惠民生,共同富裕見實效
以強鎮富村公司、富村惠民公司為引擎,構建“政府搭臺、市場領唱、農民合唱”的政企農協同共富機制,通過“土地增效+資產盤活+就業擴容”全鏈條增值路徑,實現農民增收、集體增利、產業增勢三重突破。
促增收。結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創新推行“431”土地流轉模式完成連片流轉土地8500畝,畝均增收500-800元,惠及1200余農戶年均增收4.5萬元。創新農房盤活機制,閑置資源煥發“生金”活力,比如烏石崗村15戶村民與深圳農科集團簽訂長租協議,打造精品民宿集群,戶均年增收6萬元。
強集體。示范帶集體經濟實現“雙破千萬”跨越式增長:村集體總收入突破1200萬元,經營性收入達1044.67萬元,同比激增110.93%。11個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全數突破40萬元,秀田、秀坑等5村躋身“百萬強村”陣營,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強村矩陣。
擴就業。2023年以來示范帶新增三大經營主體21家,4家獲評省市級示范,新增家門口就業崗位470多個,返鄉創業人數同比增長25%。致富能手鐘瑞誠創辦田豐現代農業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16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