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6月新刊
也太會整活了吧
本期跟隨中國工程院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金翔龍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fā)虎院士,以及海洋、地質、植物等30余位國內權威科學家,探索未知,守護蔚藍!
先來看看,這些問題,你知道嗎?
牡蠣除了可以吃,還有什么作用 ?
在 高鹽 水環(huán)境中 ,鹵蟲怎么生存?
深海原生生物有哪些?
答對算你牛,答錯…
快在下文找答案吧!
《知識就是力量》6月新刊速遞已經(jīng)帶您探索深海秘境 、 剖開大地的立體密碼本 。 今天我們將聚焦海洋小生物,看看它們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01
從美食到碳匯 牡蠣“變形記”
牡蠣,又稱生蠔、海蠣子。別看它有些不起眼,外殼還有些粗糙,但它可是人類餐桌上的“老朋友”。科研人員曾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沿海的新石器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了7000年前由牡蠣殼制作的貝幕,可見人們食用、利用牡蠣的歷史有多悠久。
牡蠣不像魚能到處游,它們習慣安安靜靜地生活,通常會把左殼牢牢地粘在巖石或者其他堅硬的物體上。新老牡蠣通過一層層地附著生長,建起了一座座獨特的“牡蠣礁”,發(fā)揮強大的生態(tài)服務功能。它能凈化海水、固碳,還被廣泛應用于水體和土壤修復。
02
喜鹽的浮游甲殼動物——鹵蟲
鹵蟲是一種小型浮游甲殼動物,可生存于鹽度 20‰~ 250‰、溫度6~ 35 攝氏度的水體環(huán)境中。
作為高鹽水環(huán)境食物鏈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生物調節(jié)者,鹵蟲通過濾食粒徑小于 50 微米的單細胞藻類、細菌、古菌及有機碎屑等物質,有效降低水體中的氮磷含量;在日曬鹽場中,保持適宜的鹵蟲種群密度可降低鹵水黏度,從而促進鹵水蒸發(fā)和氯化鈉結晶。
西藏鹽湖中的鹵蟲種群
鹵蟲(尤其是其幼體)還是海水魚和甲殼類動物苗種培育的理想開口餌料。小小鹵蟲有大“能耐”,與我們的生活、生態(tài)息息相關。
03
深海尋 “元” 記:DNA 解碼原生奧秘
原生生物主要包括原生動物和真核微藻,在深海碳循環(huán)和沉積物的構造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原生生物也是連接有機碎眉和大型生物的重要營養(yǎng)橋梁”——它們能夠攝食有機碎屑(如沉入海底的死亡生物殘骸、糞便顆粒等),同時自身又被更大的生物(如小型甲殼類、魚類幼蟲等)捕食。
環(huán)境 DNA 技術結合高通量測序技術,這個超級組合幫助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許多從未見過的深海小生命,讓我們得以全面了解深海微型生物世界的全貌。現(xiàn)在,科學家正在用這些新技術,破解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作密碼,拓展對深海原生生物多樣性的認識,以進一步推動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進程。
6月新刊精彩紛呈,更多關于海洋生物的奧秘等待您來探索!歡迎關注本期雜志,與我們一起潛入蔚藍深海,發(fā)現(xiàn)生命的奇跡。
責任編輯|趙青云
運營編輯|趙青云
質量審核 | 王維嘉
圖文來源 | 《知識就是力量》雜志6月新刊,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知識就是力量
現(xiàn)訂購2025年
360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