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躺平”成為熱門話題,當“擺爛”被調侃,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會偶爾迷航,在追尋人生目標和探索大千世界的過程中感到“無意義”?
當孩子只想躺平怎么辦?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
快帶孩子一起讀讀下文,引導孩子在迷航中探索歸路吧!
何為“無意義”
現代社會,青少年身處時代洪流中,信息過載、人際關系、學習壓力以及帶來的無謂的內耗都使其變得迷茫、無措,導致找不到努力的意義,失去了對大千世界的探索欲。于是有些青少年選擇躺平,或在規矩下如提線木偶般行走,陷入了“無意義”的漩渦。
為什么找不到意義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的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提出,是指個體經歷某種學習后,在面臨不可控情境時,形成了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改變事情結果的不可控認知,繼而導致放棄努力的一種心理狀態。
有時候,我們并非找不到意義,而是由于自身頻繁受挫,又或是面對多元文化導致自身價值觀受到沖擊,對自己、對未來產生懷疑和失望,從而開啟退縮的防御機制,不再積極尋找解決辦法,逃避現實,放棄追尋意義。
在“套子”內的人生
青少年正處于探索欲旺盛的階段,對事物的發展有獨到的看法。但父母如果一直強調說“你不行,我來吧”“好好學習,什么都不要想”……以不斷否認他們的想法,替孩子做選擇代替鼓勵和引導,久而久之,青少年就會習慣在“套子”里的生活,不再主動思考屬于自己人生的意義。
大膽追尋意義吧
誰在定義“意義”
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習慣根據某些標準判斷一件事情有沒有意義。但意義有千萬種形態,我們要學會從各種角度去發現意義。世俗標準所定義的意義,并不能涵蓋我們所有探索的努力。
在年少時找到屬于自己的意義是很幸運的事,一時找不到也不要沮喪,很多人都是在人生旅途中不斷經歷、感受,才更加明白意義所在。
找到“無意義”之源
時間的長河中,不同的灣流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挑戰,也會出現不同的機遇。所以,當感到無意義時,不妨先明確為何如此——學習壓力、人際關系、或者是生活中的其他因素?明確源頭是解決無意義感的第一步。
留白的藝術
當我們感到無力和疲倦時,不妨試著將學習和休息分開。休息的時候允許自己無負擔地做喜歡的事情,發掘自己的愛好與興趣。在追求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
發現“意義”的線索
我們不妨嘗試著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再依靠單一的評價標準和模板,而是尋找屬于自己的特點與優勢,成為更加獨特的自己。
例如,嘗試接觸不同領域,如參加社區服務、慈善等助人活動;在沒接觸過的領域中感受創造性帶來的快樂;為喜歡的事物而努力;不斷開發自己的潛能,享受成就感,不再局限自我……
意義不是數學題,沒有標準答案,它需要時間探索。所以,我們在找尋意義時,不妨放輕松一點,也許尋找和思考的過程,也是人生的意義之一呢。
責任編輯|王佳璇 趙青云
運營編輯|趙青云
質量審核 | 王維嘉
圖文來源 | 《知識就是力量》雜志《在迷航中探索歸路》,撰文/宗涵,原文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知識就是力量
現訂購2025年
定價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識抱回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