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麗/文 在上一節的分享中,我們著重強調了面對孩子厭學問題時,不能僅僅著眼于表面現象而忽略了根本原因。這里所說的“本”,便是要深入透徹地弄清楚孩子厭學背后的真正緣由。就如同醫院細致的分診流程,將病癥分為內科和外科,我們也需要對孩子不愿上學的因素進行精準分類??傮w而言,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學習緊密相關的因素,另一類則是和非學習因素有關。接下來,我們率先深入探討與學習有關的因素究竟有哪些。
在此,家長朋友們可以對照下面的內容,仔細審視您的孩子是否存在這些與學習相關的問題,從而為孩子的情況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找出導致孩子不想上學的根源所在。
通過對大量咨詢案例的深入分析與總結,可以發現厭學的學生心理上與學習有關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幾類。
首先,部分孩子只要一涉及學習,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恐懼心理,那種恐懼程度,仿佛是被深深嚇怕,甚至嚇傻了。有些家長對此感到十分困惑,心想:“怎么可能呢?我是他的親生父母,怎么會把孩子嚇得連學都不想上了呢?”然而,現實中的確存在這樣的情況。在我們所接觸的咨詢案例里,有這樣一位媽媽,她的脾氣極為暴躁,遇到事情時常常會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每當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她就會情緒失控,甚至聲稱自己氣得一口老血都要噴出來,感覺要被送進醫院了。而她發泄情緒的方式,便是瘋狂地摔東西。孩子的書包、文具盒、書本,家里的碗碟、手機,只要是她手邊能拿到的東西,都可能成為她發泄怒火的對象。每次看到她這樣,我都會建議她:“下一次您發脾氣的時候,如果家里有監控,您可以事后查看監控錄像;或者拿個手機放在旁邊,把自己發脾氣的過程錄制下來,好好看看自己當時的樣子,就知道有多嚇人了。”后來,她反饋說,看到錄像里自己發脾氣時面目猙獰的模樣,那高分貝的怒吼聲仿佛能把屋頂掀翻,才意識到自己當時的狀態確實相當可怕。但她依舊心存疑惑,覺得即便自己如此嚇人,也不至于讓孩子嚇得不敢去上學。
實際上,孩子的這種恐懼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當孩子在做作業時遇到困難,或是出現磨蹭、學習不專心等情況,家長往往容易失去耐心,采取打罵、吼叫等急躁的方式來處理。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擁有一套從原始時期遺傳下來的“戰斗系統”,這一系統旨在幫助人類在面臨危險時能夠更好地生存。當人遭遇恐懼的情境時,這套系統便會迅速啟動,產生“戰逃反應”,即要么選擇戰斗,要么趕緊逃跑,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整個人瞬間僵住。就好比老虎突然撲向獵物時,有的動物會憑借敏捷的速度拼命逃竄,有的則會奮起反抗、與之搏斗,而有的則會被嚇得呆立在原地,動彈不得。許多孩子在面對家長憤怒的吼叫時,就會陷入這種僵住的狀態。此時,他們的血液仿佛凝固了,大腦的理性思維也瞬間消失,腦海中只剩下對家長聲音的恐懼,滿心都在思索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可怕的局面。而且,這種恐懼情緒會因一次次的經歷,在孩子的記憶中形成深刻的“情緒錨定”。此后,一旦孩子接觸到學習相關的事物,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父母打罵自己的場景,進而整個情緒系統被激活,恐懼反應隨之而來。
所以,第一類與學習有關的因素,就是孩子一接觸學習,便會激活與父母打罵時相關的恐懼情緒體驗。在這種狀態下,孩子的大腦完全無法正常運轉,處于“離線”狀態,根本無法集中精力學習,因為他們已然被恐懼嚇傻,失去了學習的能力與勇氣。
第二類因素,叫做“習得性無助”。那么,究竟什么是“習得性無助”呢?從咨詢案例來看,例如有這樣一個孩子,他對數學學科不太擅長。盡管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這類孩子通常都很老實,學習態度也十分認真,但數學成績卻始終不盡如人意,甚至越學越差。久而久之,這個孩子便會認為自己根本學不好數學,對這門學科徹底失去了信心。慢慢地,他也就不再愿意花費精力去學習數學了,這種情況就被稱為“習得性無助”。在心理學領域,曾有許多實驗能夠有力地證明“習得性無助”現象的存在。就拿馬戲團里的大象來說,當人們觀看馬戲表演時,可能會感到疑惑:這么龐大的大象,在表演場地時,為什么不會逃離呢?畢竟,馴獸師的力量與大象相比,簡直微不足道。原因就在于,當這頭大象還只是一只小象的時候,它被粗壯的鐵鏈拴在一根巨大的木樁上。小象試圖掙脫束縛,獲得自由,它拼命地掙扎、努力,但無論它如何發力,都無法撼動那根木樁,只能在以木樁為中心的有限范圍內活動。隨著小象逐漸長大,木樁或許變得越來越細,鐵鏈也越來越細,但在大象的認知里,始終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自己是無法掙脫這根“繩索”的。于是,在大象的腦海中,便形成了一條無形的繩索,牢牢地束縛著它的行動。同樣的道理,那些在學習上屢次受挫的孩子也是如此。由于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失敗,盡管努力學習了,成績卻依然沒有起色,這種反復的挫折感逐漸讓他們形成了一種堅定的信念:自己根本學不好這門學科,仿佛命中注定一般。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孩子還會將這種在學習上的無力感無限放大,擴展到對自身的全面否定,認為自己整個人都不行,甚至對自己的人生都失去了信心,產生了深深的、根本性的自我懷疑。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有些孩子總是處于一種特別無力、無望的狀態之中,因為他們曾經付出過努力,卻始終未能達到自己期望的結果,最終只能選擇放棄對學習、甚至對自己的信心。
與學習有關的第三個因素,是由高期待所產生的心理落差。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個咨詢案例。有一位來訪者,是某名校附中的高二學生。在他所在的學校,成績排名在前百分之幾的學生,大概30幾名以上,就有機會進入頂尖名校的優先招生計劃行列。在高一剛入學的時候,這個孩子的成績原本能夠達到進入推優生的水平。然而,他在初中時成績優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父母是學校初中部的老師,能夠給他提供許多額外的學習助力。但隨著升入高中,沒有了這些特殊的幫助和“加餐”,他的成績逐漸下滑。這個孩子對自己要求極高,內心十分渴望能夠學好。在成績下降之后,他選擇通過延長學習時間來提升成績。然而,人的耐力是有限度的,并非學習時間越長,成績就會越好。隨著學習時間不斷延長,長期熬夜導致他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失眠、頭疼、記憶力下降、掉頭發、心情煩躁等等。在這種糟糕的身體和心理狀態下,他的成績不但沒有提升,反而越來越差。而他對自己的期待,以及父母對他的期待都非常高,他們都堅信這個孩子一定能夠進入推優之列。如此高的期待,換來的卻是如此巨大的落差,他內心的失望可想而知。由于這個孩子本身不善于將負面情緒向外發泄,于是,他選擇了一種極端的方式——自殘自傷。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在最近這兩年,出現自殘自傷行為的孩子似乎越來越多。在2018年,國際上有一個組織專門針對這種行為展開研究,將其定義為“非自殺性自傷”。這些孩子通過劃傷自己、割傷自己等方式,并非真的想要自殺,而僅僅是為了宣泄內心難以承受的痛苦情緒。這個孩子的手上被劃得傷痕累累,他的同學們甚至調侃說,他的手就像被劃成了條形碼。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之下,他根本無法安心學習,成績持續下滑,這也讓他對學習產生了諸多負面想法,最終導致他不想去上學。
綜上所述,我們前面所講述的這幾類情況,便是與學習有關的主要因素。我們首先將孩子不去上學的原因劃分為與學習有關和與非學習因素有關這兩大類。而在與學習有關的因素中,根據咨詢案例的總結,又細分為三類:一類是由于父母打罵,使得孩子將學習與恐懼情緒緊密錨定在一起;第二類是習得性無助,即孩子因長期學不好、學不會而逐漸放棄學習;第三類則是因過高的期待產生了難以承受的心理落差。所以,家長們如果認為自己孩子的厭學問題與學習因素相關,可以進一步進行“診斷”,評估這三個原因中,哪一個才是導致孩子厭學的主要因素。倘若您覺得孩子不上學與這些原因都不相關,那么也不要著急,請繼續關注接下來的內容。在下一部分,我們將詳細探討與非學習因素有關的那些導致孩子不去上學的原因,一同尋找孩子厭學背后隱藏的真相。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布者【韓明麗】所有。本App為發布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