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診療”秉持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強調對學生個體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通過原始資料搜集、教育會診、個性化應對策略設計、實施反饋、修正改進等一系列措施,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促進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與共同成長。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 者 | 華莉 凌荷仙 趙月紅
學習習慣不良、注意力分散、情緒管理失調、校園暴力、早戀、網絡成癮、離家出走、逆反心理……近年來,我國學生群體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成長問題,且比例呈上升趨勢。
對于教師而言,如何發現問題、有效解決問題,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始終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與關鍵。常規教育手段在面對一些復雜、深層次的學生問題時,往往暴露其局限性,難以觸及問題本質并徹底解決。
為此,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成立項目組致力于有效、易操作、可復制的“了解—研究—教育”的方法研究,創新推出“教育診療”模式用來幫助教師提高專業能力,引領每一位教師做專業的教育工作者,為破解學生成長難題開辟了全新路徑。
案例呈現
迷航的“隱形少年”
小江是一名七年級學生,平時在班級里表現得安靜內向,成績處于中游水平,很少主動與同學交流,也很少參與集體活動,如同一個“隱形人”。然而,進入七年級下學期后,小江的行為發生了巨大轉變。他開始與校外不良青年頻繁交往,經常穿著奇裝異服,還學會了抽煙。不僅如此,原本溫和的他,在學校里也變得脾氣暴躁,稍有不順心就會與同學發生沖突,甚至有一次還動手打傷了同學。
班主任多次找小江談心,但小江要么沉默不語,要么敷衍了事,溝通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學校嘗試了請家長到校、召開主題班會進行教育、讓小江寫保證書等常規方法,可小江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改善,他依舊我行我素,這讓教師和家長都感到十分頭疼和無奈。
教育診療
給學生成長“排憂解難”
“教育診療”秉持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強調對學生個體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通過原始資料搜集、教育會診、個性化應對策略設計、實施反饋、修正改進等一系列措施,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促進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與共同成長。
一是評判量級,確定研究對象。當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要急于定性和干預,需要對問題學生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判斷常規教育方式是否有效,同時考量他們對班集體的影響程度以及問題本身的危險性,以此確定研究的優先級。案例中學生小江的行為不僅嚴重影響了他個人的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還對班級秩序和同學關系造成了不良影響。班主任經過兩周多的持續觀察,發現常規教育對小江收效甚微,因此將小江確定為教育診療的重點研究對象。
二是全面建檔,探尋問題根源。在資料收集、建檔的過程中,教師尤其要關注學生家庭中教育者的特點以及教育理念的差異,留意學生是否有特殊創傷經歷等,還要運用心理測試的方法,如早期記憶、詞語聯想、畫五項圖和全家福等,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此外,在確定診療方向時教師還要學會梳理學生的諸多問題,并聚焦一兩個重點問題。
小江的“成長檔案”摘要——
基礎信息:小江,男,13歲,七年級學生。
家庭狀況: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撫養。老人溺愛,重物質滿足、輕心理關懷;父母電話溝通僅關注成績,忽視其生活與情感需求。
成長軌跡:小學性格開朗,升入初中后,因環境變化、父母關愛缺位,逐漸內向自卑。曾因班級活動表現不佳遭同學嘲笑,自此加劇自我封閉傾向。
多元評價:班主任認為其缺乏正確引導;同學則因其怪異行為不敢接近;自我評價低,認為自己在班級無存在感。
典型事例:與校外不良青年的交往多在放學后、周末;校內常因物品碰撞、言語摩擦等小事與同學起沖突。
心理測試:繪畫測試顯示,他畫的人物多處于角落、畫面暗沉;在“早期記憶”環節,小江因常記起兒時追趕離家打工的父母的畫面,從而加劇內心的失落與無助。
三是多方會診,定制專屬方案。由班主任牽頭,組織科任教師、心理教師、家長共同參與學生問題個案的教育會診。會診過程包括問診、分析和對策三個步驟。問診要秉持“有假設的追問”原則,將問診與分析研究緊密結合;分析要從學生自身內因以及遺傳、家庭、學校等外因出發,結合學生表現、成長史和心靈檔案等進行全面剖析;對策制定則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等多個層面展開,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支持。班主任根據教育會診結果撰寫初步診療報告,明確學生問題,深入分析原因,并制定具體的轉化措施。
四是精準施策,實施干預計劃。教師運用診療對策對學生進行教育,并根據教育效果及時評估診療方案,隨時進行修正和改進。比如針對小江的情況,班主任協調各方力量,全面實施干預計劃。學校層面:安排心理教師按照預定時間與小江進行心理輔導,通過專業的方法引導他釋放內心的負面情緒,正確看待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鼓勵科任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提問小江,對他的每一次積極表現都給予適當的肯定;組織學生主動邀請小江參加各種活動,與他建立友好的關系,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關愛。家庭層面:與小江的父母溝通,建議他們增加與小江的通話次數,不僅要關心學習,更要關注他的生活和情感,耐心傾聽他的心聲,給予關心和鼓勵;指導爺爺奶奶逐漸改變教育方式,減少溺愛,注重培養小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德。自我教育層面:引導小江寫成長日記,記錄自己的內心感受和行為變化,幫助他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實踐啟示
看見生命的綻放
經過一段時間“教育診療”的干預,小江發生了明顯變化。他不僅改掉了不良行為習慣,重新融入了班級集體,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提升,整個人變得開朗自信起來。這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問題背后都有其獨特的原因,只有真正“看見”學生,才能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教育診療”在實踐過程中,引導教師透過問題表象探究學生成長問題的本質與成因,從而制定精準的解決策略;尊重學生的自主發展,引導學生作出合適的選擇,是“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動詮釋與有力實踐;運用科學化、系統化的方法進行干預,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破解難題的專業工具,實現了從“經驗育人”到“專業育人”的轉變。
處理學生問題不只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為了讓更多的教師都能借助“教育診療”解決學生問題,成為學生的成長導師,項目組成員結合區域正在推行的“全員育人學生成長導師制”建設,以菜單培訓、會診沙龍、案例與反思、校區兩級教育診療團隊建設指導與管理等形式,堅持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區域“會合作·會診療·會反思”的“三會”教育診療教師的培養工程,以教育者的智慧幫助學生走出成長困境,健康蓬勃地成長。
| 作者單位均系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教師發展中心,本文系江蘇省2022年度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教育診療積極干預學生問題的區域實踐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22JSQZ0303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圖片 | 攝圖網
中國教師報官網有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