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孩子們迎來短暫卻漫長的假期。對于家長來說,暑期從不是放松的窗口,而是一場時間、資源與焦慮的纏斗。而在 2025 年的暑假,一種新型服務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走紅:大學生暑假伴讀。
補習班停擺、課后托管暫停、老人不接手、假期太漫長……幾經權衡,越來越多的家庭將目光投向一個看似輕便的選擇:找個大學生來家里陪孩子過暑假。
在小紅書上,「暑假伴讀」相關筆記迅速增長,發帖者既有招人心切的家長,也有主動求職的大學生。當「教育內卷」和「精細化陪伴」撞上大學生群體的時間富余,一種新型的「暑期生活方式」應運而生。這種模式看起來是私人事務,其實藏著時代變化的深意——當「陪孩子長大」這件事開始被外包,我們到底是在解決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抓取小紅書上關于「暑假伴讀」的 730 多條帖子,最直觀的感受是:這個暑假,家長們比孩子更忙。數據顯示,北京、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帖頻次遙遙領先,僅北京就有99條相關內容。從城市熱度分布上看,「暑假伴讀」話題的高頻區域,與經濟水平、人口密度和教育資源的豐富程度幾乎重合。
小紅書「暑假伴讀」關鍵詞發帖部分截圖
小紅書「暑假伴讀」關鍵詞發帖IP詞頻
這背后顯然不是偶然。在這些「雞娃氛圍」最濃的地區,暑假從來都不是休息時間,而是一場持續上演的「學業競賽中場戰」。尤其對于雙職工家庭來說,暑假是令人頭疼的時間縫隙。托管班太流水線,夏令營太貴太遠,家政服務無法滿足情緒陪伴和作業輔導的雙重期待,「伴讀」便成了他們愿意掏腰包的「新剛需」。
一位來自浙江的母親,在采訪中毫不掩飾自己對大學生伴讀的偏愛。她先后嘗試了三位伴讀者,最終偏好的是「像朋友而不是像老師」的大學生。「我之前怎么沒早點想到,大學生可以帶孩子,她們邊界感強,精力充沛,有素質,而且文化吊打阿姨。」她坦言,大學生不僅能陪玩、輔導作業,還能像親密姐姐一樣和孩子建立情感鏈接,自己則可以安心「在客廳玩手機吃東西」,享受一個「從家政服務中解放」的假期。
這類表達未必完全客觀,卻準確揭示了「暑假伴讀」火熱的核心邏輯:一方釋放育兒焦慮,另一方以情緒勞動和時間投入換取現金補貼。
與其說「暑假伴讀」是家長們的選擇,不如說這也是年輕人主動融入社會的嘗試。不同于傳統的工廠兼職、商場導購,伴讀工作往往不需強體力勞動,卻能在「輕勞動+高親密度」中獲取可觀回報。
受訪者小芳(化名)大學在遼寧讀書,暑假期間利用小紅書主動發布求職信息,想找一份包吃包住的住家陪讀工作。她列出自己的優勢:會做飯、性格開朗、能接送小朋友,預期月薪五千以上。在她看來,「不用去工廠上班已經很幸福」,這份工作雖收入不高,但能讓她發揮所學、積累經驗。
另一位南昌畢業一年的大學生則稱伴讀為「神仙工作」:可以和孩子成為朋友,不用太多備課,只需陪寫作業、講解不懂的題目。而最大的收獲,是她感受到「幸福的家庭氛圍」和「與小孩一起思考的快樂」。
這種輕松和親密的敘述背后,其實也隱藏著隱憂。大多數暑假伴讀的聯系渠道仍集中在小紅書發帖和熟人推薦,大部分地區缺乏正規中介或平臺的介入。工作職責常與「家政阿姨」混淆,部分家長要求大學生「陪玩+做飯+家務+陪練習」,而報酬卻參差不齊。對于還未步入社會、尚未形成職業邊界感的大學生而言,如何識別「看似友善、實則剝削」的任務要求,并在親密關系中維護自己的權益,是現實中的一道坎。
這份工作的模糊性也讓很多人產生「不可持續」的判斷。一旦假期結束,伴讀即散;一旦相處出現沖突,責任歸屬模糊不清。這種依附于人情、靠信任維系的就業模式,在尚不規范的市場中,只能停留在「臨時性的美好」。
很多人把「暑假伴讀」看作「靈活用工」在教育領域的創造性延伸。但根本事實是,這些大學生不是填補了某項職能的空白,而是在替一個遲遲沒有更新版本的教育服務體系兜底。
在北京、上海等教育競爭激烈的城市,不少家庭花高價請大學生陪孩子過完整個假期。這背后,是學校假期托管有限、托育政策尚未覆蓋小學階段、教培監管收緊后留下的服務空檔。
孩子的成長時間被切分為「學校時段」和「家庭時段」,而家庭不是專業教育場景,家長也不是全天候老師。當他們想找個專業幫手時,卻發現幾乎無處可尋。于是,大學生成為最現實的選擇——靈活、便宜、容易對接,雖無職業身份,卻因學生背景自帶一點「教育者」的信任感。
但這只是無奈之下的「次優解」。真正缺失的,不是供給者,而是整套服務邏輯。這類需求并不新奇,卻長期被視為「家務事」,未進入公共視野。教育行業也少有人真正回應——既擔心邊界模糊帶來的風險,也缺乏對家庭陪伴場景的產品理解力。
沒有標準、沒有培訓、沒有保障,暑假伴讀雖活躍在市場一線,卻始終游走在灰色地帶。說到底,暑假伴讀不是年輕人主動創造的產物,而是系統性缺位下自然生長出的「補丁」。它不該被忽視,也不該一直「臨時」。
它提醒教育行業,不要只盯著教學產品、AI 工具、數據平臺這些「看得見的技術」,也該低頭看看,暑假這兩個月,我們到底給了家庭多少支持、留下了多少空白。
「暑假伴讀」既不是家教,也不是保姆,更不像傳統意義上的陪玩。這一趨勢的興起,昭示著社會結構中一個隱形卻真實的需求,也提示我們:真正值得關注的,并不是它是否熱,而是如何讓它「熱得合理」。在一個教育愈發個性化、陪伴愈發稀缺的時代,這種貼身式的育兒服務,或許正是城市家庭和青年群體之間,最柔軟的一種連接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