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圖奇策無人問,不及南陽一臥龍.。
這是劉建在《仲夏晝臥》中的詩句,描寫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
這位近乎天才的軍事家,創造了許多經典的戰例,如:“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空城計”等等,無不彰顯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高超的指揮才能以及大智大勇。
今天我要說的這位,雖然沒有諸葛亮那么有名氣,但是其聰明才智,絕對不次于諸葛亮,他擁有定天下形勢之才,如果曹操及后人聽從的話,天下從此再無劉備、孫權,更無三國鼎立之說了。
他就是魏曹三朝元老劉曄。
出身高貴本領驚人。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今安徽壽縣東南)人,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后代,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戰略家。劉曄年少知名,人稱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舉足輕重的謀士,他屢獻妙計,對天下形勢的發展往往一語中的。劉曄歷仕數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他父親叫劉普,曾經做過縣令,母親心地善良,平常洗洗涮涮、操勞家務,他和哥哥劉渙,一起嬉戲,一起學習,一家人生活倒也其樂融融。
這樣美好的日子,有一天終于被打破。事情是這樣的,他家門口,來了一個玩雜耍的藝人,帶著一個小女孩,在表演過程中,小女孩不幸失手,慘遭這位藝人的毒打。
心地善良的母親,心中不忍,便出銀子,從這位藝人手中,贖出了這位可憐的小女孩。這位小女孩為了感恩,便認劉曄的父母為義父義母。
按理說,這也是皆大歡喜的好事。誰成想,隨著這位小女孩的長大,和父親勾搭成奸,劉曄的母親氣不過,終于在他7歲時病故。母親臨死前,叮囑他和哥哥一定要殺了這個禍害家庭的小三。誰也沒想到,這個7歲的孩子,已經將母親的遺言牢牢地記在了心里。
日子很快,一轉眼劉曄到了13歲了,劉曄就和哥哥商量,除掉父親的小三,為母親報仇。哥哥劉渙一聽大驚失色:“我們還這么小,怎么報仇啊”?
一聽這話,劉曄知道指望不上哥哥幫忙了,他決定自己把這件事辦了。他在一個晚上,悄悄摸進父親的房間,一刀殺死了那個小三。隨后,跪在父親面前認錯,并說明了理由。
其父看到事已至此,而又是自己犯錯誤在先,也沒有責怪他什么,反而有了一些欣賞。當時著名的相人大師許劭,聽聞了此事,很是稱贊,認為他有佐世之才。
曹操是個愛才之人,對于這么一個厲害的角色,自然被他收入囊中。曹操手下的謀士很多,雖然劉曄當時算不上最出眾的,但是他的謀略和遠見,卻與曹魏號稱第一謀士的“鬼才”郭嘉不相伯仲!
錯失打破三國鼎立
如果說諸葛亮是治國高手,司馬懿是謀事高手,劉曄就是謀國高手,如果非要給三國所有的謀士,逐一排名的話,第一名非劉曄莫屬。
讓我們從過往的歷史云煙中,尋找這位被人們遺忘的謀士,重溫他的智慧和才華吧。
建安年間,曹操決定攻打漢中張魯,臨行之際,劉曄給曹操出了好幾個計謀,其中一條就是攻打張魯,即使失利也要堅持。結果證實果然如此,在第一次失利后,堅持繼續攻打,最終一舉拿下漢中。
拿下了漢中,曹操有點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對劉曄提出的,一鼓作氣,繼續攻打劉備所在的益州。他分析說,這時候的劉備,兵不強馬不壯,還比較弱小,只要進攻了,肯定可以完勝。
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于治國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后憂。”操不從。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守將雖斬之而不能安也。”操問曄曰:“今尚可擊不?”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乃還。
曹操聽了卻不以為然,認為以后可以慢慢收拾,不急于一時。
過了一段時間,曹操回過神來了,覺得劉曄說的非常有道理。便要發兵攻打益州。這時候,劉曄把他攔住了,說:“時機已經失去了”。
曹操心里納悶:“不就是過了一段時間嗎?怎么就不行了呢?”他沒有聽從劉曄的勸告,執意發兵攻打益州,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就是歷史上的漢中之戰,最終以劉備勝利而告終。
如果曹操開始就能聽從劉曄的計謀,歷史上根本就不會有劉備,更不會有以后的三國鼎立了。
大好機會一失再失。
曹操在漢中之戰前,之所以不聽劉曄的計謀,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劉曄的出身,他和劉備一樣都是劉秀的后代,曹操從頭到尾一直不相信,劉曄沒有私心。
曹操如此,他的兒子、孫子也是如此。
曹丕上位后,這時候的,魏國還算強大,弱小的孫權,主動投降魏國。劉曄不讓曹丕接受,提出聯合一心想報仇的劉備,一起攻打孫權的計謀。
歷史有時候,驚人的相似。曹丕不知道是遺傳了曹操的疑心,還是腦子不開竅,一樣拒絕了劉曄的計謀。
同樣又是后來,曹丕想起當初劉曄的計謀,感覺非常正確,便要自己御駕親征,掃平東吳政權。劉曄勸告他說:“時機已經過去了,不可以了”。
曹丕不聽,堅持自己的意見,當然也是以失敗告終。如果當時聽從了劉曄的計謀,天下就沒有孫權了。
吳悉國應之,而遣使稱藩。朝臣皆賀,獨曄曰:"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丑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后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夫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備軍敗退,吳禮敬轉廢,帝欲興眾伐之,曄以為"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必難倉卒。"帝不聽。
劉曄一生,最重要的兩個大謀略,被糊涂一時的曹操和糊涂一世的曹丕輕易忽視。魏國后來滅亡,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當然了,劉曄雖說貴為魏曹三朝元老,因為久而久之,懷才不遇,最終,遭人陷害,憂郁而死,令人扼腕嘆息。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