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MedRobot
轉載要求:可以直接轉載,請在文首注明來源
骨科手術機器人賽道越來越卷,卷精度、卷術式、卷場景適配。但真正難的是產品之間的聯動與設備協同——讓醫生能在一個平臺上完成多類術式,高效且順手。
2025年6月19日至22日,第十六屆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年會(CAOS 2025)于長沙召開。作為國產手術機器人陣營中的后起之秀,佗道醫療攜全新一代Trinity全骨科手術機器人亮相,并以“全骨科+超融合”理念,完整呈現從機器人、術中影像到手術床的系統化解決方案,成為展會焦點之一。
不同于傳統“術式疊加型”升級,這場亮相更像是一場關于“系統化能力”的驗證實驗:如何減少術中設備切換?如何提升影像配準時間?如何讓不同病種的術式路徑,在同一平臺內高效銜接?
佗道正在給出一個關于國產骨科機器人“系統進化”的答案。
# 新品發布:Trinity全骨科手術機器人,打通三大術式的協同閉環
大會現場,佗道醫療正式發布全新一代Trinity全骨科手術機器人。據了解,該產品已正式獲批注冊證。發布儀式創新采用全息投影這一前沿科技形式盛大舉行。佗道醫療特別邀請了在Trinity全骨科手術機器人產品研發進程中,為醫工深度合作提供關鍵臨床支持、助力國產機器人突破發展的江蘇省人民醫院殷國勇教授、上海長征醫院陳華江教授以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曾建成教授,共同為儀式啟幕。伴隨“全能破界,融慧貫通”視覺標識亮相,一款意在打通骨科三大術式協同路徑的國產機器人正式登場。
與以往“一個術式配一臺機器人”的打法不同,Trinity試圖用一套系統解決脊柱、創傷與關節的主流術式問題,在工具配適、路徑規劃、影像配準等多個關鍵環節進行重構,核心思路是:增加易用性、提升效率。
在脊柱手術場景中,Trinity配置可視化高速磨鉆工具,實現精準的椎弓根開路與上釘操作,低推力防漂移設計降低術中滑移風險,并支持多種鉆頭快速切換,適配頸椎、胸腰椎等多個節段。系統末端搭載的多面主動示蹤裝置可自適應切換跟蹤方式,提升擺位效率與操作流暢度。同時配合術中三維影像自動配準技術,不僅減少輻射暴露,還拓展至如青少年脊柱側彎等復雜適應癥。
在關節置換方面,Trinity搭載自研CBCT系統,支持術中影像快速獲取與自動配準,將配準流程從30分鐘壓縮至50秒。AI模塊用于術前智能規劃,自動完成影像分割與標記點提取,減輕術前準備負擔。系統還引入“無影像注冊”功能,可跳過部分術前影像檢查流程,進一步降低使用門檻,壓縮學習曲線。
在創傷手術中,Trinity支持骨盆、手足、四肢長骨等部位的精準路徑規劃與工具引導。系統平臺采用模塊化架構,可在不更換硬件的情況下快速適配各類手術需求,提升使用效率。
從功能邏輯到結構設計,Trinity所強調的不是某一項技術領先,而是三類術式能否真正在一個平臺內實現高效、穩定、可推廣的融合操作。它所釋放的是一個關于國產骨科機器人“從術式向系統”演進的信號。
# 產品矩陣:“機器人×影像×手術床”的超融合協同
Trinity全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核心能力,離不開它背后一整套“超融合”術中協同系統的支撐。
在本屆CAOS展臺,佗道醫療同步展出了兩款自研術中影像設備——RC ONE移動式C形臂與IC 100 3D三維C形臂系統,以及專為骨科機器人打造的Kylin1800D?碳纖維手術床,構成機器人、影像、床三位一體的術中系統閉環。
其中,RC ONE是一款面向多術式場景的高性能移動C臂,配備9/12英寸大視野平板探測器、85cm大開口設計,覆蓋不同體型患者手術需求。整機結構緊湊、轉運靈活,搭載數字化成像系統,可在確保低劑量輻射下輸出清晰穩定的動態影像,適用于脊柱、創傷、關節等多個骨科亞專科。
作為基礎款術中影像系統,RC ONE也正探索與機器人的CT-2D配準協同,未來可進一步縮短術中配準時間、降低輻射劑量,并拓展更多基層場景的可及性。
定位更高階術式的IC 100 3D,則是一款具備類CT成像能力的移動三維C臂,可在術中快速生成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等三維視圖,支持精準復位確認與術中路徑修正,尤其適合導航要求更高的機器人輔助手術。配合Trinity全骨科手術機器人使用,可實現三維成像下的術中自動配準,提升導航精度與臨床安全性。
而Kylin1800D?碳纖維手術床則是佗道“超融合”理念落地的重要一環。該手術床專為機器人手術設計,具備2000mm無遮擋透視區域、支持180°術中翻身調位,匹配導航系統的無創示蹤裝置,支持術中任意角度的快速定位與調整,極大減少了傳統手術中因體位不穩帶來的操作不確定性。
這一產品組合背后的邏輯,不只是把“機器人+影像+手術床”物理集成,而是讓設備之間在數據鏈、流程鏈、操作鏈上實現實質協同。最終目標,是讓醫生在術中可以“少切換一步、多確認一眼”,提升整體效率和操作流暢感。
# 展臺實操:真實術式場景中驗證系統效率
設備是否好用,參數不能說明一切,術者的操作體驗才是終極目標。
在CAOS 2025現場,佗道醫療安排了Trinity全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多場實操演示,由多位臨床專家現場操作指導,展示其在脊柱與關節術式中的核心功能。
在脊柱手術演示環節,江蘇省人民醫院殷國勇教授、李青青教授重點展示了系統在開路上釘過程中的穩定性與精準表現:
可視化磨鉆輔助:高速磨鉆結合實時影像引導,有效控制鉆孔推力,降低骨面漂移風險,提升頸椎等高精度部位的操作安全性。
多鉆頭快速適配:系統支持頸椎、胸腰椎等術式快速切換所需工具,提升操作連貫性。
全向主動示蹤:機器人末端配備多面主動示蹤技術,可自適應切換跟蹤模式,優化設備擺位效率,減少術中重復調整。
在關節置換演示中,中日友好醫院李川教授聚焦術前規劃與術中配準的簡化流程:
術中自動配準:基于自研CBCT系統,Trinity可在術中50秒內完成全自動配準,顯著減少術中準備時間,較傳統流程縮短近30分鐘。
AI輔助規劃:結合影像自動分割與標記點識別,醫生可快速完成術前準備,提升效率同時兼顧定制化方案設計。
無影像注冊功能:允許在無需額外術前影像的前提下完成注冊操作,進一步簡化路徑,拓展使用場景。
從術者反饋來看,Trinity在多個環節的設計都考慮到了“如何讓醫生少一步操作、多一點把控感”,不只是提升精度,更是降低負擔。這種“協同提效”思路,也正是當前骨科手術機器人從設備走向系統的關鍵方向。
# 結語:從多設備拼圖到系統閉環,國產骨科機器人的下一站
在骨科手術機器人“術式覆蓋”成為標配的當下,佗道醫療以Trinity全骨科手術機器人為核心,聯動自研C臂與專用手術床,試圖構建起一個覆蓋脊柱、創傷、關節三大術式的“全骨科×全流程”數字化手術生態應用場景。
這不只是三款產品的疊加,而是一種協同效率的重構邏輯。從導航工具向系統平臺演進,從單點突破走向術中閉環,國產手術機器人正邁入一個新的競爭階段:比拼的,不再是單項參數的“快一步”,而是術中每一個環節是否真正“順手”。
對醫院而言,這意味著采購將從“術式設備采購”轉向“整體場景部署”;對企業而言,競爭門檻也從功能拓展變為系統融合與流程優化。系統性能力,將成為下一個階段國產品牌重構市場份額的核心變量。
佗道醫療在CAOS 2025上的亮相,或許可以看作是國產骨科機器人從“精度敘事”走向“效率敘事”的一個關鍵樣本,也預示著骨科機器人“平臺化比拼”的時代,已經悄然開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