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知譚商業
作者|知譚君
近日,央視《財經調查》欄目曝光了白酒行業觸目驚心的造假現象:部分商家以食用酒精勾兌酒冒充高端醬香老酒,通過“洞藏”“坤沙工藝” 等虛假宣傳抬高售價。消息一出,不少消費者對市場上的白酒質量產生疑慮。
6月23日,仁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通報稱,初步調查核實,媒體報道涉及12家主體,目前,已對涉事企業抽檢46樣次、成品酒抽檢66樣次,后期將依據檢驗結果和調查情況依法處置。
01
“洞藏陳釀” 噱頭背后:低成本酒精酒的華麗變身
本次被曝光的產品是一款宣稱“12至18年坤沙洞藏”的白酒,其生產廠家茅淵酒廠被揭露實際使用碎沙酒混合串酒(酒精勾兌酒)灌裝,成本不足正宗坤沙酒的十分之一,卻以“數十米深山洞陳釀” 為賣點,單瓶售價高達數百元。
調查顯示,這類假酒的造假手段具有高度一致性:一是利用做舊包裝營造“陳年感”,酒瓶外觀刻意設計成斑駁磨損的樣式;二是虛構窖藏歷史,部分酒企甚至偽造山洞陳釀場景;三是混淆工藝概念,將“坤沙”“碎沙”“串酒” 等術語刻意模糊 —— 坤沙酒采用完整高粱經 “九蒸八酵七取酒” 工藝釀造,而串酒的核心成分實為酒精,二者成本與品質天差地別。
在河南鄭州百榮世貿商城等白酒集散地,有商家直言“年份酒只是噱頭”,瓶身標注的 “三十年陳釀”實際僅存放數月。
02
行業亂象:利潤高、監管難
據業內人士透露,醬香酒核心產區懷仁將白酒按工藝分為三級:坤沙酒(純糧固態發酵,品質最優)、碎沙酒(簡化工藝的純糧酒)、串酒(酒精勾兌)。
但當地不少商家將碎沙酒甚至串酒冒充坤沙酒售賣,更有甚者從外地采購酒精,在本地灌裝后調色、調味,搖身變為“陳年醬香酒”。一款成本僅幾十元的串沙酒(碎沙酒與串酒混合),經包裝后建議零售價竟標價899元,溢價超過40倍。
造假現象屢禁不止,主要源于利益驅動和監管難。一方面,食用酒精成本低廉(每斤不足10元),而正宗坤沙酒僅糧食成本就達30元/斤,高額利潤誘惑企業鋌而走險;另一方面,年份鑒別需專業知識,普通消費者難以通過外觀判斷真實酒齡,部分商家通過添加調色酒偽造“老酒色澤”,甚至隨意篡改生產日期與執行標準。
盡管懷仁市早在2022 年就啟動 “亮劍行動”,并于2023 年出臺《醬香型白酒管理辦法》嚴禁添加食用酒精,但記者走訪發現,酒精勾兌酒違規銷售現象仍普遍存在,部分企業甚至宣稱“能規避酒精成分檢測”。
03
勾兌工藝:被污名化的釀酒工藝
有業內人士表示,本次新聞曝光可能會導致白酒的勾兌工藝進一步被污名化。
早在1965年的全國第二屆名白酒技術協作會上,茅臺酒廠就發表了《我們是如何勾兌的》一文,首次提出白酒為什么要勾兌、如何勾兌的問題。通過白酒勾兌,酒廠可以統一口感,消除不同車間生產導致的口感差異;去除一些不良雜質,提升酒的純凈度和口感;協調不同酒的香味,使酒的整體香氣更加和諧、豐富。
但是,1998年山西文水縣假酒案(不法廠商使用甲醇勾兌致27人死亡)與 1999 年白酒專家沈怡方“70% 白酒系勾兌”的言論被媒體誤讀兩大事件,導致白酒的勾兌工藝長期在消費群體中被污名化。“勾兌”和“假酒”成了同義詞。
而此次曝光的“酒精勾兌”是一種液態法工藝,以食用酒精為基底,添加香精、糖精等物質模擬酒香。以串酒為例,通過“生串”(直接勾調香精)或 “熟串”(酒精與酒糟串蒸)工藝偽造糧香,與純糧固態發酵的坤沙酒存在本質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有部分商家為營銷“原漿酒”,刻意放大“勾兌=造假”的錯誤觀念,甚至虛構“原漿酒更健康”的偽概念。這也是消費者需要警惕的營銷噱頭。
白酒市場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企業的責任擔當,但是在利益的誘惑下,行業底線究竟該如何堅守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
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