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豬媽媽
“高考難”這個話題年年都有,但今年特別洶涌。
首先是,“全國一卷難”“數學難”“英語難”“歷史難”“物理難”依次沖上熱搜。
接著,還出了一個與之相對的話題:#專家稱近年來高考總體難度在下降。
家長們看得既緊張又“冒火”:
說不難?考場外,好多孩子都是抹著眼淚出來,直言題目“變態”“沒見過”“時間不夠”。
說難吧,確實高分考生又一年多過一年......過去,考600分就很厲害,現在呢,考600多,都未必能上理想院校。
“現在的高考,到底是難了,還是‘難度下降’了?接下來孩子的教育,到底該怎么搞?”
關心則亂。
一看到“難”字沖上熱搜,家長們很容易被集體情緒裹挾:
要么陷入抱怨和焦慮的漩渦;要么立刻行動,試圖狠抓成績,來對抗不確定性。
但請先冷靜。“難或不難”,這很大程度上是主觀感受和個人體驗。真正值得我們重視的,其實是“因何難/因何不難?”
與其陷入“難不難”的情緒漩渦,我們不如打破“難=壞事”的思維定式;
去看清“難”這面鏡子下,映照出的三個關乎未來教育的深刻轉向——
高考命題轉向:
從“考察知識”到“考察能力”
首先是高考命題趨勢。
說實話,今年高考的大題是真“難”!不光孩子覺得難,成年人都能難哭。
以全國I卷數學為例,一道以“智能物流系統優化”為背景的應用題,讓很多習慣了“套路化”解題的孩子措手不及。
它要求考生不僅掌握基礎數學知識,還要能在陌生、復雜的真實情境中建模、分析和解決問題;
英語閱讀理解,涉及前沿科技或文化比較主題,要求考生具備快速提取信息、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歷史、物理等科目,則大量引入原始史料、真實科研情境或工程設計背景,考察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跨學科整合、知識的遷移應用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考后有人吐槽:“教的不考,考的不教,就這么為難孩子?!”
大家的思路是:如果老師教過了,不會,那是學生的問題;關鍵是老師沒教過,你叫學生怎么會?這不是學校的問題,教育的問題嗎?
但大家想想:教育能窮盡生活的所有“大題”嗎?
不能吧!
這恰恰預示了未來教育的第一個深刻轉向——從“學知識”到“學能力”。
這樣的題,對于復習時,狂刷歷年真題,想依靠努力和熟練度拿高分,但卻對真實生活、真實問題缺乏關注、感知的孩子來說,肯定是“難”的。
那哪些孩子不會被“難倒”呢?
恰恰是那些沒有淹沒在“題海”里,保留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孩子;
是那些在課本之外,還有時間,也愿意觀察生活、思考現象的孩子;
是那些學習時,不僅滿足于“是什么”,更會追問“為什么”“怎么用”的孩子。
他們或許在“熟練度”“準確度”上并不突出,但在面對陌生的、需要靈活運用知識的情境時,卻能快速調動思維、建立聯系、嘗試解決。
他們平時積累的,不僅是知識點,更是理解世界、分析問題的“元能力”(能遷移的基礎思維方法)。
高考命題變“難”,其實是一面鏡子,它幫我們清晰地照出:
孩子學習的終極目的,不是高考,而是生活。
這樣的“難”會帶來陣痛,但它也更接近了教育的本質。
人才標準轉向:
從“答題高手”,到“未來種子”
其次是人才選拔標準。
考試結束后,“努力被辜負”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
總結討論,我們會發現,孩子們的吐槽主要集中在:“題目太新”“情境太陌生”“思路打不開”“時間不夠用”。
翻看近年高考題,也呈現出:跨學科融合、真實情境嵌入、思維要求高的特點。
這意味著什么呢?
這意味著,高考選拔的,不再僅僅是“已知世界的優秀繼承者”,而是“未知世界的勇敢開拓者”。
它試圖篩選和識別出,那些擁有強大學習潛力、思維活力、實踐動力的“未來種子”——
【有持續學習的熱情與能力】:面對新知,保持好奇,樂于鉆研;
【有應對復雜的韌性與靈活】:在陌生情境中不慌亂,能調整策略,積極應對;
【有解決問題的創造力與整合力】:能調用多學科知識,尋找新路徑,解決真問題。
高考難度升級,其實在用最痛的方式提醒我們:標準化的“溫室人才”已開始貶值;
未來社會競爭的“硬通貨”是:
“我能應對變化”“我能頂住壓力”“我能解決新問題”!
這并非否定努力的價值,而是呼喚我們:
得將努力的方向,從聚焦分數,轉向更深入地——孩子底層能力構建、核心素養培育。
家庭教育轉向:
從“軍備戰場”,到“肥沃土壤”
最后就落到家庭教育方向上。
過去,我們焦慮,是因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于是陷入“軍備競賽”:追求知識的提前輸入、技能的熟練操練、分數的步步領先;
如今,命題和人才標準的改變,都在強烈暗示我們:“搶跑”只能獲得短暫優勢,孩子需要持久的“未來力”。
那這時,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1、從“分數焦慮”轉向“能力關切”:
與其緊盯每一次測驗排名,每一個外在行為習慣,不如多關注孩子是否養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
是否保持了對世界的好奇?是否能在生活中運用所學?是否具備抗挫折和調整策略的能力......
這才是把力氣花在了刀刃上。
2、從“知識填鴨”轉向“素養滋養”:
家長功能也要和學校教育職能做區分。
在家庭環境中,減少對學業表現的過度強調,不要老問“考了多少分”,多問問“你最近怎么樣”“有什么需要我幫忙”。
增加對孩子閱讀深度、思考廣度、動手實踐、社會觀察的投入;鼓勵孩子提問、質疑、探索;支持他們發展興趣和特長。
只有我們先把目光從“分數”上挪開,孩子的能力才能滋長得更寬廣。
3、從“代替包辦”轉向“賦能支持”:
在孩子犯錯、遇到困難時,不是急于阻止、給出答案,而是給予他們足夠的情感支持,引導他們分析問題、尋找資源、嘗試解決。
父母要做的不是“領導”“管事”“監工”,而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者”“掌燈人”。
4、從“短期沖刺”轉向“長期培養”:
核心素養、能力的養成,不是一日之功。它像植物的生長,需要耐心、時間和適宜的環境、溫度(家庭氛圍、資源)。
我們不要過早放棄,也不要急于去要一個“結果”。
當“軍備戰場”,變成“肥沃土壤”,相信自然能孕育出“無論環境如何變化、問題如何翻新,都能保持學習動力、調整方向、找到解決方案”的內在力量!
高考,終究只是孩子漫長人生中的一站。
教育的真諦,不在于把孩子塑造成完美的“答題者”,而在于喚醒他們的內在潛能,讓他們成為能夠定義自己、適應變化、貢獻價值的“創造者”“生活者”。
我們真正要努力的,不是僅僅幫孩子翻越眼前這座山,而是給予他們攀登未來無數座山峰的智慧和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