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六、忍色忍欲難:
眾生沉迷于五欲所帶來的短暫欲樂,全然忘卻生死的危險和種種諸苦,如《大智度論》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想要抑制和控制對于五欲的追求是很困難的。
五欲指財、色、名、食、睡五法:一者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舍。二者色欲,色即世間之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人以色悅情適意,故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三者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四者飲食欲,飲食即世間之肴膳眾味,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五者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我們對五欲貪得無厭,盡量地追求,盡量地滿足我們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往往想盡了方法,不擇手段地做了種種事情,結果財色名食睡讓我們墮落了,墮到地獄里面去。我們每一個人每天從早到晚,都是在五欲中打滾,如果不能斷除五欲,我們就不能超出欲界。因此,釋迦牟尼佛說,忍色忍欲,實在是很不容易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當以智導情,運用佛法,以正知正見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以布施來對治物質的欲望,以持戒來對治愛色的心。
七、見好不求難:
看到非常珍貴,很美麗的東西,而不想擁有,也是很不容易的。比如珠寶、鉆石,玉環,這些都是大家喜歡的,也有人喜歡搜集古董書畫,看到了這些東西,心中難免不產生渴求,想占為己有。見到好的東西,珍奇的玩意兒,能夠無動于衷,不希求,不起貪心,也是不容易呀。
我們總是喜歡追求,沒有的東西,想盡千方百計,要把它追求到手;擁有了,又怕它失掉,整個心也隨著它而煩惱叢生。假如對這些物質,能夠看得破,不為它所動,到了無所求的時候,品格、氣質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能夠不為物質所束縛。
因此,希望大家能夠隨緣,不必羨慕人家有什么東西,也不必跟隨著人家要擁有什么東西,這樣才不會生起貪欲,也才不會徒然地增加自己的苦惱。
八、被辱不嗔難:
我們生在此娑婆世界,常常會遇到需要忍辱的境界,遇到別人要罵你、打你、欺辱你的境界。我們佛弟子,平常修行用功就要準備,遇到這樣的境界能夠忍受,否則,遇到這樣的人,心里立馬就會冒火,起嗔恨煩惱。但是,遭受到沒有道理的欺負和侮辱,還能夠不動無明、不動肝火、不氣忿,甚至還要向對方低頭,是不容易辦到的。
彌勒菩薩忍辱偈云,“有人罵老拙,若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干了;我也省氣力,他也少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不了道。”
菩薩入世救世,在教化利益眾生的過程中,無論遭遇任何逆境,發生任何不幸,皆應克制自己,安然忍受。這樣的忍辱功夫,需要修行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做得到,初發心的人難得做到。
佛教的忍辱觀是建立在對佛陀所覺悟真理的認同基礎上,對一切事、一切人都正確平等對待,心懷慈悲與善意。一旦面對讓自己嗔怒的情境,要如同海綿一樣,柔軟而堅定,隨順外緣的力量,縮小自己的執著,進而達到慈悲與智慧的同時增進。因此,無論遭遇任何情境,都可以透過忍辱一次又一次沖刷煩惱,直到轉煩惱為菩提,讓自己的心時常處于平靜的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