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給了中國一次重估價值的機會,也給了國內城市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
“北上廣深”的一線格局,已經25年沒變過了,接下來,會出現逆襲的AI黑馬城市嗎?
今天我帶你挨個梳理一遍,各個城市的發展情況。
嘉賓商學創辦人吳婷
先從國家的頂層設計講起,早在2017年,國務院就提出“三步走”戰略:
到2020年,AI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核心產業規模1500億,帶動相關產業規模1萬億;
到2025年,AI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核心產業4000億,帶動產業5萬億;
到2030年,AI理論、技術、應用都世界領先,核心產業1萬億,帶動產業10萬億。
現在回看,發現這份規劃還是保守了。單說實打實的產業規模,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24年9月,中國AI核心產業規模已經接近6000億元,提前完成2025年目標的150%。
方向大致正確。這份規劃總之是個起點,接下來各部委發布了一系列倫理規范、指導意見、建設指南,各地也開始發力AI產業。
在AI領域,首都北京是無可置疑的全國第一,斷崖式第一。
這么說吧,你能想到所有競爭層面,無論是人才、專利、企業、融資、大模型數量,北京都是全國第一,而且都占全國30%以上;去年北京AI核心產業規模3000億,占全國一半;北京有2400多家AI企業,約占全國四成;去年全國696起AI行業融資,北京占213起;全國200多款備案大模型,北京占123款,光海淀就占了76款。
充分詮釋了什么叫做——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經濟學講,發展一門產業,要看有沒有充足的要素稟賦,也就是各種資源。北京的核心優勢資源在于兩點:
其一,有中國最多的頂尖學府,這是科研高地。
全國前十的高校,北京或許只有兩所;但全國前二的高校,北京還是有兩所。
像AI這種前沿技術,很多時候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頂尖學者尤其重要。有一份AI 2000榜單,列舉了全球2000名AI頂尖學者,中國有280人入選,其中北京占121人,超過40%,又是絕對遙遙領先。
還有一個AI Rankings機構,統計了2015-2025年的全球AI成果發表量,比國家,美國第一,中國第二。但是比城市,北京第一;比學校,北大第一,清華第三。
這些人才和成果不是只留在實驗室里,他們一揮手,公司分分鐘成立,資本蜂擁而至。比如智譜AI,清華的;月之暗面,清華的;百川智能,還是清華的。當然北大的也不少,其他高校也很多。
其二,北京有互聯網時代積累起來的中關村,這是產業高地。
中國AI學者4.9萬人,北京占1.5萬,其中單是海淀區就占1.23萬。
除了百度、字節,大模型“六小虎”里有四家在中關村,還有做AI芯片的寒武紀、摩爾線程,做智駕的地平線,做數據決策的第四范式,做計算機視覺的曠視科技等等。這里面一多半我都帶隊深度訪學過,也有一些是我們嘉賓校友企業。
上海也是最早布局AI的城市之一。上海的張江,發展成了中國大陸最集中、最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從2018年起,上海就開始辦“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這里既是國際交流的窗口,也是很多跨國科技公司中國總部或研發中心的首選地,比如英偉達、特斯拉。
國際企業是上海發展AI的優勢之一,但上海更核心的產業優勢在于,芯片企業與算力。如果說北京主攻中國AI的“腦”,那么上海就是主攻中國AI的“芯”。
隨著產業的火熱,上海有越來越多的AI芯片企業開始冒尖,比如燧原科技、壁仞科技、天數智芯、沐曦等等。在英偉達芯片供應受限的當下,他們都探索出了適配國內大模型的芯片方案。
而且上海積極布局高性能算力基礎設施,綜合算力指數、算力規模位居全國第一。
為什么不是北京第一呢?因為算力太耗能,很多北京企業的算力集群都部署在了河北廊坊和張家口……硬生生把河北堆成了全國綜合算力指數第一省。
回到說上海。基于芯片和算力基礎設施,上海在AI產業的各個方向都有一戰之力。
但上海未必能坐穩二大爺的位置,因為深圳虎視眈眈。
2023年底,深圳的AI相關企業數量排在全國第三,僅次于京滬。但這個排名很可能要變了,去年深圳AI行業融資120起,已經超越上海。
深圳的核心優勢在于兩點:
其一,深圳是制造之都。
如果說北京是“腦”,上海是“芯”,那么深圳就是“手”。
這里有無數的工業制造場景,可以應用AI。畢竟機械手也需要智能,具身智能也是智能。例如嘉賓商學校友企業優必選就在深圳,他們的Walker S1已經成為入職全球最多工廠的工業版人形機器人。
其二,深圳有巨頭。
大疆做計算機視覺,比亞迪做智駕,邁瑞醫療部署醫療大模型,中興通訊布局算力,華為擁有盤古大模型和昇騰AI芯片,騰訊擁有混元大模型和眾多C端應用……深圳的AI,有一批起點很高的玩家。論這點,無論北京上海,誰都羨慕。
巨頭不僅自己發展,還能再帶動一批生態企業的發展。
去年底,華為和深圳前海合作建立了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一口氣和16家企業簽署合作,其中包括樂聚機器人、大族機器人、兆威機電等一批深圳企業。華為很擅長做一件事,就是和合作伙伴一起提升國產化率,擺脫對進口零部件的依賴。沒辦法,被封鎖傷過。
騰訊手握微信、企微、騰訊會議、騰訊文檔這些超級應用場景和流量,想賦能誰就賦能誰。騰訊元寶接入DeepSeek之后一波投流,2月月活用戶增長265%,3月增長196%,已經成為全球月活第六的AI應用,嚇不嚇人?
為了發展AI,深圳市政府也很舍得花錢,每年發放“訓力券”“語料券”“模型券”,企業租用算力訓練模型、購買或者開放語料、完成大模型備案,都能拿到百萬級的政府補貼。為了不只是做“前三”,深圳真是下了血本了。
現在說說杭州,2025年,明顯是一個攪局者。
回看2024年末,杭州在AI領域還沒有多大的話語權。如果說北京獨占一檔,上海和深圳是第二梯隊,那么杭州只能算勉強扒著第二梯隊的邊,甚至落到第三梯隊。
直到2025年1月,DeepSeek-R1橫空出世,以大約十分之一的訓練成本,實現對標全球頂尖大模型的性能,而且還開源,堪稱國運級別的科技成果,他不僅以一己之力打掉了英偉達6000億美元市值,也把杭州甚至中國推上了AI時代的浪尖。
緊接著,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又火了,90后創始人王興興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引發熱議。人們突然發現宇樹的四足機器人,成本只有國際同類產品的五分之一,已經占據全球60%的市場份額,而且公司從2020年至今連續五年盈利。
以深度求索、宇樹為代表的六小龍,讓杭州成為這個春天最熱門的AI產業城市。
浙江大學也火了。論過去十年的AI成果發表量,浙大僅次于清北;論浙大系創業,六小龍里的三家都畢業于浙大。
還有阿里巴巴在此。阿里云是國內第一、全球第三的云計算公司,旗下的夸克和通義千問大模型,都是頂尖的AI應用。
論產業生態,杭州是民企之城,本地有吉利、零跑、海康威視、大華……他們都是杭州的基本盤。
論政策扶持,用網友的話說:杭州長期優渥的營商環境,養出了六萬條錦鯉,才孵化出六小龍;而其他很多城市一共只想要六條龍。所以,你說杭州強不強。
在北上深杭這四大AI重鎮激烈交鋒的同時,廣州、蘇州、合肥、西安等地也根據自身稟賦尋找著差異化突破口。
早有學者指出了一句精辟的話:中國經濟奇跡最大的秘密就是地方競爭。
所以這場“AI城市戰爭”,沒有真正的輸家,每座城市都在尋找自己的道路,最終共同推動AI產業的發展。假如真有國運,無非來源于此。
作者 | 吳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