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都在研究國家技術成果轉化體制,上世紀(參數丨圖片)90年代,我們國家就提出要發展技術經紀人,10年前,我們參考美國的提法,提出要搞技術經理人,最近幾年已經把技術經理培訓課程大綱體系都搞出來了,一些機構和行業組織也培訓出幾萬名技術經理人,但我們的技術成果轉化率非常低。雖然全球排名前十的研究機構都是中國的,但這些結構的大多數研究成果都沒有變成產業,缺乏技術經理人推動技術成果轉化是關鍵。
汽車是10萬億級的產業,無論整車企業還是科研機構,每天都在開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每天都產生大量標準、專利技術,但這些技術成果的轉化效率非常低,缺乏專業的技術成果轉化人才是關鍵。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各個車企前幾年都喜歡提全棧自研,這種嚴重違背市場規律的事情,各個車企的老大都喜歡當企業榮耀站在講臺上大放闕詞,好像能搞自研就很牛逼一樣。比如最近幾年,很多車企熱衷搞汽車芯片自研,但實事求是的說,有哪家車企真閑得沒事干,自己的產品研發工程師都配備不足,還去和供應商的供應商搶生意。實質上,各個車企都是拿著供應商的訂單,非得在供應商的芯片供應商的產品上貼個自己的標識,這本質上就是個采購方質量認證,非得搞得像是自研芯片。。。
對汽車產業而言,無論整車企業還是零部件企業,每天開展的各類技術研發工作,成果轉化都需要技術經理人來解決供需對接的問題。即使是車企內部,要解決研究院與各個整車品牌的財務核算問題,也需要有專業的技術經理人開展內部供需對接,隨著更多數智供應商參與整車產品開發,如何評估供應商的技術價值,是質量認證、聯合開發,還是股權合作,這些都不是老總們憑經驗拍腦袋決策的,不然其中的非理性決策不僅無助于降本增效,也會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缺失。
技術經理人這樣一個重要技術崗位,目前整個汽車行業都是缺失的。懂技術路線、懂專利法務、懂財務金融,這樣的復合人才,無論哪里都缺乏,但沒有這樣的人才,10萬億級的汽車產業就會出現大量的重復研發,重復中試,重復投資。。。
目前各個部門搞的技術經理人培訓只是短期一次性培訓,根本滿足不了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技術迭代對人才知識更新的需求,持續的職業教育還缺乏頂層設計。中國品牌汽車未來將占有80%的國內市場份額,如果組建有中國特色的汽車技術經理人職業體系,這是中國汽車強國建設的人才基礎。過去10年,我們本土的汽車研發人才體系已經初具規模,接下來,如何把我們的技術成果轉化為產業科創能力,需要更成體系的職業團隊來推動。尤其是我們即將開始汽車產業鏈的全球化,如何在產品出口同時,推動我們的技術成果轉移,做強的生產性服務業,這都需要構建汽車技術經理人供給體系。。。隨著70后進入退休年齡段,如何把尚且年富力強、懂技術的中國汽車人,轉化為技術經理人,把制造業人才轉化為生產性服務業人才,這將是十五五產業的重要發展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