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潮劇情緣》
作者:張靜君
(系普寧市作家協會會員)
閑來無事,點開微信訂閱號,觀看環球潮人潮劇票友會,廣東潮劇院演出的劇目《目蓮救母》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點開視頻……
雖然沒有一次性看完該劇,但開篇的一句臺詞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讀書萬卷卷卷通,三年一試試試空!潮劇臺詞之詼諧情趣可見一斑了。
與潮劇情緣之深,應追朔到孩提時代了。從戲臺的現場表演,到收音機的播放,再到電視、VCD,乃至酷狗音樂,無一不充滿潮曲潮聲,這得益于奶奶、外婆,更包括了姨媽、母親,甚至于表哥、表姐,從小時候帶著我上戲院看戲、過年時跟著表姐走街串巷看《京城會》,到少年時過鄉過里看大戲……對潮劇這份摯愛之情簡直無以倫比。
記得那是剛上初中一年級的時候,碰巧晚上鄰村拜神做大戲,于是和小伙伴們三五成群,以“吹涼”為借口,看戲去也!連續看了幾個晚上,也許是太入迷了,白天上課時,耳邊總回蕩著那迷人的鑼鼓聲,還有“戲仔”那動聽的“咿咿呀呀”聲,甚至于對教我們語文的蘇老師那張紅嘴唇也研究了老半天:老師的嘴唇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像“戲子”的那般是涂上去的?蘇老師究竟是男的還是女的呀?——因為戲里總有女演員唱男角,而且相當倜儻帥氣,而我們蘇老師是那樣的年輕英俊,其形象絲毫不遜于舞臺上的小生。這等“走火入魔”的事可謂屢見不鮮,更甚者,還會跟著“戲班子”從這個村看到那個村,直到他們到較遠的地方演出了,方才戀戀不舍地把心收回。
對潮劇的迷戀,最初并不是因為劇情,因為小時候根本聽不懂他們唱的是什么,更多吸引眼球的是演員漂亮的服飾、打扮得煞是好看的臉蛋,還有那婀娜多姿的舞蹈,于是常常幻想著,有一天俺也能象他們那樣登臺亮相,做個好看的“戲子”,小時候這天真的想法現在看來是多么可笑啊!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慢慢地聽懂了戲文,看懂了劇情,便為潮劇內涵豐富的曲詞、生動曲折的劇情,以及演員卓越的演技和唱功所吸引,于是乎,沒事時干脆跟著唱唱,自娛自樂;鬧心時吼吼,釋放內心不良情緒;高興時哼哼,更是喜上眉梢!更覺得益的是,因為接觸多了戲文臺詞,對古漢語的理解似乎也有點駕輕就熟了。當年自學考《古漢語》一科時,同事們都抱怨說難學,我卻逢考必過,這應該算得益于潮劇吧!
記不清有多少次,俺聽、唱潮劇時,被同齡的或年輕的同事調侃為“老人家”,你的“老人病”又發作了。是啊,曾幾何時,潮劇似乎只剩下老年人聽看的專利了。快節奏的現代化生活,讓多少年輕人耐不下心來慢慢品嘗那一句句短則幾秒,長可幾分鐘的臺詞,但讓人奇怪的是,為什么他們能連續N天去追那些“本故事純屬虛構”的泡沫劇,而對一出短則幾十分鐘,長則兩三個鐘頭的戲劇嗤之以鼻呢?每部劇本,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而且絕大部分都有其出處,都有著豐富的內涵,看《東吳公主》來自《三國演義》,《龍井渡頭》源出潮陽,《荔鏡記》源于對純真美好愛情的追求……忠官包拯、況鐘、海瑞、奸臣秦檜、龐洪,青衣秦香蓮……一個個人物生靈活現地展現在幾平米的舞臺上,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師!潮劇,這個小小舞臺,融合的是人間百態,貫穿的是潮汕文化,何樂而不愛呢?
雨夜,點開酷狗音樂,在一曲曲潮音潮韻里,或備課,或寫字,或十字繡,興起時來上一兩句,不是神仙勝神仙也!
是隨筆記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