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
在瑣碎與堅守中點亮法治微光
QING CHUN
在基層法庭度過的700多個日夜,像一本攤開在田埂上的卷宗,紙頁間浸著晨露與炊煙的氣息。庭審時法槌敲擊的清脆回響,調解路上沾滿泥點的褲腳,深夜辦公室里的方便面桶,這些碎片漸漸拼湊出基層司法工作最本真的模樣 —— 原來法律的光芒,往往就落在老百姓生活的褶皺里。
在平凡里閃光
基層法庭的案件總帶著泥土的芬芳與煙火的溫度。村民們為半壟菜地吵紅了臉,三輪車被剮蹭來法庭討說法,兄弟二人為贍養老人起了爭執…… 這些看似瑣碎的案件,卻是當事人眼里天大的事。
記得第一次跟著庭長小龍哥處理宅基地糾紛,兩戶人家為墻根下五厘米的邊界爭執不休,甚至拿出了祖傳的地契。我起初在旁暗自嘀咕:“至于嗎?” 一直到聽見小龍哥蹲在田埂上說:“這墻根底下的寸土,丈量的是日子里的體面,是心里頭的安穩。” 那天的陽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從那以后,我學會了蹲在菜畦邊看界碑,坐在曬谷場的竹椅上聽家長里短,讓沾滿泥土的鞋底,一步步量出司法為民的真實距離。
法律條文在這里褪去了鉛字的冰冷,化作解開繩結的溫暖手掌。去年臘月里的離婚案至今清晰如昨。開庭時,女方抱著熟睡的孩子,男方低頭抽著悶煙,空氣里彌漫著壓抑的氣氛。休庭后,我們沒急著敲法槌,而是在值班室泡了兩杯熱茶,從孩子的奶粉錢聊到地里的收成。原來矛盾的根源不是感情破裂,而是生活壓力下的溝通缺失。三個小時的茶湯續了又續,最終男方主動道歉,女方也掉眼淚露出了笑容。那一刻我突然懂得,基層司法不僅要剪斷糾纏的繩結,更要學著把斷了的線重新接起來。
觸摸人間百態
小龍哥教我的,遠不止法律技巧。他總說:“法袍的重量不在肩上的徽章,而是踩想泥濘里的腳印有多深。”許多當事人的家無法開車直達,我們就踩著泥濘徒步兩公里送達文書;遇到不識字的老人,他會把判決書翻譯成方言耐心解釋。這些 “多走一步路”“多說一句話” 的尋常事,讓我漸漸明白:司法的溫度,就藏在這些不被記錄在卷宗里的堅持里。
飛往理想山巔
對未來的期待
如今,我的筆記本上記滿了當事人的方言訴求,手機相冊存著調解成功后的笑臉。基層法庭的工作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大案,可每回看到緊鎖的眉頭舒展開,每回聽見那句帶著鄉音的 “多謝法官”,心里都像暖陽烘得暖暖的。往后的日子,我愿意繼續扎根一線,在尋常巷陌里守護那些平凡日子里的光亮。
來源丨新塘法庭
作者丨譚 琨
編輯丨喻靖堯
審核丨黃新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