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談論潮汕文化時,汕頭的商埠風情、潮州的古城韻味往往是焦點,而揭陽——這座同樣浸潤在潮汕文化血脈中的城市,卻常常被外界忽略。它是廣東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擁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它是全國快遞量最多的城市之一,經濟活力暗藏鋒芒;它是“小戲之鄉”“國畫之鄉”,非遺瑰寶燦若星辰。只因名字中沒有“潮”與“汕”,這座承載著潮汕文化根脈的城市,始終在低調中演繹著屬于自己的驕傲與遺憾。
首先,揭陽千年文脈: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揭陽的歷史,是一部濃縮的潮汕文明史。早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揭陽便已設縣,是潮汕地區最早建制的地方,比潮州、汕頭的行政建制早了近千年。這片土地自古文風鼎盛,唐宋時期便有“海濱鄒魯”之稱,意即“海邊的禮樂之鄉”,可見其文化地位之高。今天漫步揭陽榕城古城內,時光仿佛在這里放慢了腳步,發現這座城市居然有4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揭陽學宮、古榕武廟(關帝廟)、丁氏光祿公祠(丁日昌舊居)和揭陽城隍廟,它們均位于榕城區,具體信息如下:
1、揭陽學宮:又稱“孔廟”,位于榕城區韓祠路口東側,建于宋紹興十年(1140年),占地面積5526平方米,是廣東省同類建筑物之中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藝術水平,被譽為“嶺東古建筑的明珠”。1925年和1927年,國民政府東征軍及南昌起義部隊進入揭陽時,周恩來同志曾在此辦公,因此也是廣東省內唯一一處以“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命名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古榕武廟(關帝廟):位于榕城區天福路,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是一座具有明清兩代中原、粵東文化精華及揭陽潮汕特色的古建筑。廟內木雕精美,題材豐富,有桃園三結義等三國故事,也有反映潮汕地區歷史上的海族與農耕生活的題材。此外,廟內還有清代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頒賜的“威宣南海”匾額等各色題匾書跋碑記。?
3、丁氏光祿公祠(丁日昌舊居):位于榕城北滘中段,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于清光緒初年,是清代洋務派重要人物、愛國政治家丁日昌在揭陽的住地和公祠。該建筑主體結構為高臺基三進廳四合院府第,平面呈“興”字形,集祭祀、起居、藏書、教育于一體,布局實用大方,稱為“百鳥朝凰”,木雕精美且極具地方特色,為典型的潮汕地區祠堂風格,在潮汕地區建筑史上極具代表意義和研究價值。?
4、揭陽城隍廟:位于榕城區城隍路,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現廟宇面積2056平方米,是廣東省內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傳統形制及工藝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城隍廟古建筑。城隍廟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的風格和潮汕特色,兼具抗震與防臺風功能,600多年來歷經多次地震、臺風仍巋然屹立。建筑上絢麗的嵌瓷和宏偉的灰塑裝飾以及室內大量的精美木雕,保存了清代潮汕地區傳統的營造技藝,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更令人驚嘆的是,揭陽保存了潮汕文化最原汁原味的“基因”:在榕城區的古村落里,傳統的“四點金”“下山虎”民居錯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屋檐下的嵌瓷裝飾色彩斑斕,每一片瓷片都講述著潮汕人的生活智慧。當地老人仍在用最純正的潮汕方言吟唱著“潮劇”,那婉轉的唱腔里,藏著潮汕人喜怒哀樂的密碼。如果說潮汕文化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揭陽便是深埋地下的主根,默默滋養著整個文化體系的生長。
其次,揭陽的產業鋒芒:隱形的經濟“強市”
提起揭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但說到“中國玉都”“中國不銹鋼制品之鄉”,卻鮮少有人不知。這座城市用實力證明:低調不等于平庸。
在揭陽陽美村,每一秒都有價值連城的玉器在這里交易。這里占據了全國中高端翡翠交易量的80%以上,從原石切割到成品雕刻,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清晨的陽美玉器市場里,操著各地口音的商人穿梭其間,手電筒的光束在翡翠上流轉,討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一派繁榮景象。很難想象,這個看似普通的村莊,每年創造的玉器產值數以百億計。
不銹鋼產業更是揭陽的“隱形王牌”。走進揭陽空港經濟區的不銹鋼產業園,現代化的生產線上,一塊塊鋼坯經過軋制、沖壓、焊接,變成精美的餐具、廚具,最終走進全國乃至全球的千家萬戶。這里年產不銹鋼制品超過300萬噸,占據全國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小到一把勺子,大到工業用不銹鋼管,都可能印著“揭陽制造”的標簽。
更令人矚目的是揭陽的快遞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甚至超過許多省會城市。這組數據的背后,是揭陽發達的輕工業和活躍的電商經濟。當地的五金制品、玩具、塑料制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每天有數十萬件包裹從這里出發,奔向各個角落。揭陽就像一位“幕后英雄”,用扎實的產業基礎支撐著日常生活的運轉,卻很少出現在聚光燈下。
最后,揭陽有眾非遺瑰寶,是文化“富礦”,卻被誤解
揭陽的文化魅力,還藏在那些閃閃發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里。這里是“小戲之鄉”,潮劇、木偶戲、皮影戲在這里生根發芽,其中“普寧英歌舞”堪稱中國最具力量感的民間舞蹈——數十名舞者身著臉譜盛裝,手持雙棒,隨著鑼鼓聲奔騰跳躍,動作剛勁有力,既像古代將士沖鋒陷陣,又似神靈驅邪納福,被譽為“中國漢族最男性化的舞蹈”。每年春節,英歌舞隊走過街頭,總能引發萬人空巷,那是揭陽人最熱烈的過年儀式。
“國畫之鄉”的美譽同樣名不虛傳。揭陽籍畫家黃獨峰是嶺南畫派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將潮汕山水的靈秀與筆墨的蒼勁融為一體,開創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如今,揭陽的民間畫院遍布城鄉,上至白發老人,下至垂髫孩童,都能提筆作畫,繪畫早已成為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這些文化瑰寶常常被“張冠李戴”:有人把英歌舞當成“潮州特產”,把揭陽玉雕歸為“汕頭工藝”,甚至連當地人引以為傲的“乒乓粿”“蠔烙”等特色美食,也常被籠統地稱為“潮汕小吃”,很少有人知道其發源地就在揭陽。這種誤解,讓揭陽的文化光芒被掩蓋,也讓許多人錯過了深入了解潮汕文化全貌的機會。
揭陽的遺憾,可能是因“名”的錯位。它是潮汕文化的重要源頭,卻因行政區劃的名稱差異被邊緣化;它擁有強大的產業基礎,卻缺乏足夠的品牌辨識度;它的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卻沒有形成標志性的“文化符號”。改變這種現狀,需要揭陽人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也需要外界打破對“潮汕”的刻板印象。
近年來,揭陽正在悄然改變。當地大力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修復古村落、舉辦非遺展演,讓“揭陽故事”走進大眾視野;“中國玉都”通過電商直播走向全國,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買翡翠,到揭陽”;年輕人用短視頻記錄英歌舞的排練過程,讓這項古老的藝術在網絡上圈粉無數。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揭陽人開始主動講述家鄉的故事,他們帶著“揭陽制造”走向世界,帶著英歌舞登上國際舞臺,用行動證明:揭陽不是潮汕文化的“配角”,而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潮汕文化從來不是某一個城市的“專利”,而是揭陽、潮州、汕頭等城市共同孕育的精神家園。了解揭陽,才能讀懂潮汕文化的完整脈絡;認識揭陽,才能看到廣東歷史與現代交融的獨特風景。這座被低估的城市,正像一顆蒙塵的明珠,等待著被更多人發現它的光芒。
當有一天,人們談論潮汕時,能自然地說出“揭陽”的名字;當有一天,“揭陽玉雕”“普寧英歌舞”成為響當當的文化名片;當有一天,這座城市的驕傲不再被遺憾掩蓋——那時,揭陽便真正實現了從“隱形”到“閃耀”的蛻變。而這一天,值得我們共同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