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中國案例
978-7-5228-4677-4
趙萬林 陳安娜 主編
(點擊封面跳轉至購書頁面)
內容簡介
為鼓勵學生貼近基層、從實求知,從鮮活的現實經驗中生發問題意識,將自身所學與社會所需有機結合起來,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共青團華中師范大學委員會于2023年面向本校在讀全日制本科生與研究生舉辦了“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中國案例”大賽。
本書由此次大賽中遴選出的11篇案例作品集結而成,分為“基層治理中的民主協商”“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四大主題。這些案例都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基于較為扎實的實地調查產出的成果,反映了中國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及現實困境,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描繪了基層治理的實際樣貌。透過他們的書寫,我們可以了解當代大學生對于社會現實的觀察與思考。
編者簡介
趙萬林,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社會工作理論與社會工作督導。相關研究獲得國家資助博士后研究人員計劃(C檔)與博士后第74批面上項目資助,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項,入選2023年湖北省博士后尖端人才引進計劃。研究成果發表于《社會學研究》《社會建設》《廣東社會科學》等期刊,其中5篇論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1篇被《新華文摘》摘編。
陳安娜,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福利哲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性別與社會工作、發展型社會工作與社會工作專業化。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教育部產學研協同育人課題1項與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項,參編學術著作4部。在《社會學研究》《婦女研究論叢》《社會工作》以及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等中英文期刊發表論文20多篇,其中5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1篇被《文化縱橫》全文轉載。
目錄(為方便閱讀,目錄有刪減)
目錄
第一部分
基層治理中的民主協商
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何以“落地”
——對兩個婦女議事會的觀察
探索村級議事協商新模式:以湖北省S縣X村為例
需求與回應:一個無物業小區的協商治理創新實踐
第二部分
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
社會工作參與包容性健康治理的策略與路徑
——基于家政工身心健康共學營的實踐
社區志愿服務合作治理的過程、效果與機制
——以H社區的志愿服務為例
于荊棘中開辟坦途:志愿服務組織的演化韌性研究
老年退役軍人的社區參與:基于行為改變輪理論的案例研究
第三部分
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
能人治村的實踐策略與社會基礎
——以廣西富村為例
文化移植與產業重構
——城鄉融合背景下的鄉村振興路徑研究
第四部分
基層治理的數字化轉型
政務服務的整體智治:基于江北“一件事”改革的創新實踐分析
“技術負能”變“技術賦能”
——武漢D社區智慧養老供需問題研究
內容摘要
序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進入新時代以來,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綜合性的社區治理、社區建設到面向特定人群的社會服務,我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涌現出的中國經驗,既為人文社會科學提供了經驗素材與靈感源泉,也向人文社會科學發出了講好基層社會治理的中國故事的召喚。為鼓勵學生貼近基層、從實求知,從鮮活的現實經驗中生發問題意識,將自身所學與社會所需有機結合起來,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部、共青團華中師范大學委員會于2023年面向本校在讀全日制本科生與研究生舉辦了“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中國案例”大賽。本書的案例即為從此次大賽中遴選出來的部分作品。
本書包括“基層治理中的民主協商”“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四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的三個案例聚焦于社區居民的協商自治實踐。其中,汪親然和宋宣樓基于Y市兩個試點社區組建婦女議事會的制度創新案例,呈現了婦聯組織結合社區稟賦推動婦女參與基層治理的實踐經驗;張一鳴和吳佳文通過對湖北省X村“四步議事法”的分析,揭示了村級議事協商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張卉介紹了一個無物業小區的協商治理實踐,并圍繞“明確需求與問題”“居民的自主與自治的回歸”“協商議事中的資源整合”三個方面對該小區的實踐經驗進行了總結。
第二部分的四個案例呈現了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基本經驗。黃金霞與梅若介紹了專業社會工作基于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的整合視角為家政工提供健康服務的實務案例,該案例的一個特色在于作者對行動研究的方法的自覺應用;劉靜雯和羅杏娟對社區志愿服務隊伍參與基層治理的經驗進行了分析,并介紹了社區工作者的“八步工作法”,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與多數研究關注志愿服務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路徑和策略不同,秦娜轉而關注志愿服務組織本身,她以一個高校志愿服務社團為例,呈現了該社團在20余年發展歷程中如何形成并強化了自身的組織韌性;路忻昀、陳玉晗和許夢穎三人以“行為改變輪”為框架,分別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呈現了促使老年退役軍人群體實現社區參與的關鍵要素。
第三部分的兩個案例關注的議題是“能人治村”和“產業振興”。張璽語基于在廣西富村的實地調查,揭示了返鄉的經濟精英治村的各種策略,并對這些策略何以有效的社會文化基礎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同時也對“能人治村”的隱憂和局限性展開了反思;宋書宇、胡星宇、黃亞停、楊凱雯和李孜涵以河南新村打造“三院七坊”的實踐為案例,呈現了高校和村莊合作盤活村內特色資源的實踐經驗,并對實踐過程中社區邏輯、專業邏輯與市場邏輯的耦合進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的兩個案例反映了基層治理的數字化轉型。魏玉欣、馬康與郭睿晗以寧波市江北區“整體智治”理念下的“一件事”改革為案例,展示了技術賦能與制度創新相結合的改革路徑,為促進技術與組織的協調適配以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答;張孫吉典、武紫月與黃夢洋基于武漢D社區智慧養老的案例,以服務鏈理論構建分析框架,探究了社區智慧養老的構建模式及優化路徑,對提升我國社區智慧養老服務效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書中的案例都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基于較為扎實的實地調查產出的成果,而非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的推斷和演繹。這些案例反映了中國基層治理實踐的創新實踐及其現實困境,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描繪了基層治理的實際樣貌。雖然他們在文字表達上略顯稚嫩,在邏輯論證上也可能還存在欠缺,但透過他們的書寫,我們可以了解到當代大學生對于社會現實的觀察與思考。
本書的出版得益于多方的幫助。無論是案例大賽的舉辦還是案例集的整理出版,都離不開符平院長的精心策劃、悉心指導和大力支持,沒有這些支持和指導,就沒有這次案例大賽和這本案例集。在開展案例大賽的過程中,社會學院的洪佩老師、王歐老師與魏海濤老師等貢獻了寶貴的選題建議,校團委胡凌風老師在宣傳動員和具體組織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心力,政治學部陳軍亞教授為獲獎案例作者頒發獎狀并勉勵大家對案例認真地做進一步的修改。同時,本書的所有案例之所以能夠成文,離不開各位指導老師的辛勤付出。在編輯出版過程中,社科文獻出版社的孫瑜老師圍繞案例的論述邏輯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并對各種規范性、細節性問題做了具體的修訂。本書的出版得到了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經費的慷慨資助。
編者謹對以上領導、老師、作者和組織致以誠摯的謝意。
編者
策劃:zsy
編輯:zsy
審核:myx
封面:photo by Suraj Tomer on unsplas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