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芳草社特教服務團手語課堂。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攝
安徽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二教學樓2210教室,雨點拍打著窗戶,數十把雨傘濕漉漉地依偎在墻角。教室里,笑聲、交談聲交織在一起。
這是中國科大芳草社特教服務團手語部組織的手語課堂,也是本學期最后一節課。晚上8點30分,雨勢不減,同學們仍踩著水花陸續趕來。上課鈴響起前,已有近30名學員來到教室。
“今晚我們要學習手語版中國科大校歌《永恒的東風》。”手語部負責人、統計學專業大四學生韓羽萌說。此刻,窗外的雨聲化為柔和的課堂背景音。
一群科研學霸課余學手語,難在哪
不同于以聽覺主導的語言體系,手語以“畫面”為底層邏輯,手勢起止、速度、角度等都承載特定意義。2005年至今,中國科大芳草社手語課堂已走過二十載。一群又一群平時埋頭實驗、醉心科研的學霸,用雙手學習全新的語言。
手語入門,并不容易。
“不僅一個手勢能表示多種含義,不同速度打出來的手語意義也不同。”韓羽萌舉例,將拇指、食指、小指直立,手背朝外,這個手勢既可以通過仿字打法來表示“山”,也是國際通用的“我愛你”。
此外,手語往往以視覺化的畫面描述為基礎。韓羽萌解釋說,“紅色”的手語表達,是用兩指輕觸嘴唇,因為嘴唇常呈紅色;表達“黃色”時,用手觸摸臉頰,聯想到“我們是黃種人”;“風”則是雙手抬起左右搖晃,模擬風吹動時的動態感,可以打得用力一些……這種獨特的表達邏輯需要學習者打破固有語言習慣,重建認知體系。“對于很多初學者而言,難以理解手語邏輯,覺得手語這門課很難。”她坦言。
面對這些學習難點,手語部成員往往課余花費大量時間自學和練習。為了讓手語學習更具吸引力,他們在課程設計上頗費心思。例如,他們將流行歌曲與手語教學深度融合,從特教服務團的視頻平臺賬號中可以看到,《天天》《消愁》《愛的回歸線》等熱門曲目都被精心改編成手語版本。
“這樣的安排一舉兩得。既能降低學習門檻,每節課相對獨立,零基礎的同學也能隨到隨學,又可以借助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吸引更多對音樂感興趣的普通同學參與。”韓羽萌說。
學生社團緣何能接力傳承二十載
中國科大芳草社成立于1994年,是安徽省第一個正式在共青團中央注冊的青年志愿者協會,特教服務團是其下設組織,手語部則是該服務團的組成部門。作為該校品牌志愿活動,手語課堂每周六晚開課,一學期固定10-12次課,由學生接力承擔教學任務。韓羽萌介紹,社團課程設立的初衷既是為合肥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志愿者提供前期培訓,也是向中國科大學子科普手語知識,讓更多人走近并且了解聽障群體。
手語課一屆接一屆延續至今,魅力何在?
讓韓羽萌印象深刻的是,每一屆手語部社團招新、換屆時,學長都會將經驗和授課技巧手把手傳遞給新同學,有一句話傳承至今——“教手語,一定要先增強自身的專業素養”。
平時,手語部采取“老帶新”與小班集體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新成員在老成員的指導下熟悉教學流程,而新老成員也會共同打磨每一個教學環節。韓羽萌說:“我們傳承的不僅是手語知識,更是一種氛圍,課堂內外,不同專業、學科的同學也很聊得來。”
在手語部小伙伴們看來,在科研氛圍濃厚的中國科大校園里,大家收獲了別樣的、獨特的人文關懷和溫暖體驗。這體現為,大家在手語部學習新知識、討論授課技巧的一次次經歷,以及每次見面時互幫互助的珍貴友誼……
20年來,很多同學將熱愛傾注于手語課堂,2016級物理學專業周銳就是代表之一。他曾是特教服務團2017-2018學年的負責人,從本科時期站在臺前教學,到如今博士二年級進行隨堂拍攝,用手機鏡頭記錄下學弟學妹們的手語課花絮。盡管學業繁忙,他還是基本每場活動都到場。他還將拍攝的內容剪輯制作成宣傳視頻和MV發布在網絡平臺,擴大手語教學的影響力。
“身份在變,但初心卻未曾改變,想呼吁更多人加入我們。”周銳至今記得2016年度社團招新時,聽到手語部學長改編的歌曲《我們特教的日子》,“多希望你能聽見,別人說的那天籟般的語言,所以我揮動著我的手臂,想變成你的耳朵”。這段歌詞深深打動了他。
多年來,這首歌作為社團迎新晚會的必播曲目,也打動并吸引了大量同學加入手語部。
用手對話,誰在治愈誰
采訪中,很多同學坦言,手語課不僅是單純的“課堂”,也是一種涵養友誼的平臺,甚至是多方互相治愈的過程。
化學物理專業大二學生張森學習手語近兩年,因為曾經的軍訓教官的父母是聾人,他聆聽教官講述相關故事,萌發了系統學習手語的想法。物理學專業大三學生晏旻琛之前在公交車上看到聾人打手語,對這一群體產生了好奇,想通過學習手語來感知特殊人群的生活……
“你想與一個人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就必須用他們的母語。”手語部的學生們會定期前往合肥市特殊教育中心參與教學志愿服務。同學們逐漸意識到,特殊群體所面臨的困境,遠不止“聽不見”的表象。尤其,對以手語為母語的聽障青少年而言,學習文化課就如同用一套邏輯迥異的“外語”來理解知識,連最基礎的題目可能都需要反復講解。
“有一個小朋友,學了很久仍沒弄懂一個解題步驟,但他卻沒有輕言放棄,始終追著我問。”韓羽萌說,孩子們為改變命運而展現出的韌性,讓她在感動之余,也反思自己面對困難時的態度。
更令她動容的是孩子們的純粹與善良。今年清明假期,韓羽萌帶著一名聽障學生參觀中科大校園。漫步櫻花大道時,女孩突然用手語認真詢問韓羽萌:“你累不累?”
“這份被牽掛的細膩讓我感到溫暖。”韓羽萌說,平日里當志愿者用手勢傳遞知識與關懷時,孩子們也在用更本真的情感回應著他們。“很多人以為志愿服務是我們幫助特殊群體,但其實,特殊孩子同樣治愈著我們。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面對挫折時的樂觀、堅韌,都悄然改變著每個參與者的內心。”
晏旻琛覺得,這或許正是手語課堂生生不息的原因:在手與手相觸的瞬間,心與心的溫度早已超越了語言的邊界。
推開一扇看見聽障群體的窗
“手語課給了我們一個看見聽障群體的窗口。”如今的芳草社特教服務團團長吳玉深有感觸。此前,他對聽障群體的認知僅停留在新聞碎片中,從未真正走近他們。而學習手語,讓他找到了連接彼此的途徑。吳玉說:“‘看見’本身就是改變的開始,只有先看到他們,未來針對他們的相關保障服務才有可能跟上。”
吳玉提起自己常去的一家聾人攤主經營的烤冷面攤,在學手語之前,他只能默默地遞錢、接過食物。而現在,每次接過烤冷面時,他都會抬手比出“謝謝”。第一次與攤主打手語時,“她露出了驚訝又感動的神情,好像很少有客人這樣和她交流。一個簡單的手勢,就讓原本沉默的交易有了溫度”。
作為核心任務之一,文化科普貫穿手語部每一堂課。手語部成員常舉例講解:“在有聲世界里,用手指人或用力拍肩可能被視為失禮,但在聾人社交中,這些動作是很常見的溝通方式,他們需要通過視覺和觸覺來感知對方。”
這些知識的傳遞,也讓學員們逐漸學會從聽障群體的視角觀察世界,在理解差異中消弭誤解、建立尊重。
中國科大物理學專業本科畢業生鄧宇軒目前在香港科技大學讀博,也曾在特教服務團擔任過負責人。如今,他在香港、廣東從事特教、殘疾人就業幫扶相關志愿服務,還會定期與手語部學生交流心得體會。
“我們無法確定參與過手語課的同學,以后是否會繼續使用這項技能,或是投身于聽障群體相關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他們走出這間教室時,心中一定會有更多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和尊重,和為社會作貢獻的熱忱。”談及手語課的社會價值,芳草社指導教師沈彥辰堅定地說,未來,手語部會繼續深耕中國科大校園,向更多學子科普手語,引導他們踐行社會責任、傳遞愛心關懷,為當地特殊教育機構輸送更多志愿者。
“哪怕手語科普很難,哪怕和專業教師有水準差距,我們也想通過手語課這扇窗,讓更多人關注到聾人的困境。只要堅持,總會離目標更近一些。”韓羽萌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記者:王海涵、王磊
編輯:宣佳
審核:張雪飛、張競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