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水鐘鳴
(識局微信公共賬號zhijuzk)
最近,咱們好像隔三差五就會看到一條新聞:哪哪又出臺2.5天休假的指導性文件啦,哪哪又試行2.5天休假啦,感覺好像有關方面已經在為全面推開2.5天休假造勢了一樣。
可是回過頭來看看,那些試行2.5天休假的地方,他們試過了,行不行呢?恐怕是不行。
為什么?因為正如最多的評論說的那樣,“你先把每周2天休假落實了吧”“你先保證每天8小時工作制吧”。這不就是那句老話嗎:怎么,你走還走不利索,就想跑?
那為什么走不利索呢?這原因可就復雜了,屬于多重因素作用下的離散型結果,綜合起來說其實很簡單,需要我們從深層次挖掘其非常明顯的表面邏輯:這個制度從一開始,目的就不對。
不信你去看看各路專家的解讀:每周2.5天休假,可以有效地拉動消費,從而帶動就業,最終實現經濟的發展。
幾乎每個專家都會把這當成實行2.5天休假最重要的理由,甚至當成唯一的出發點。
你說這話有什么不對嗎?倒也沒有。但這里有個悖論啊:
按照一眾專家的邏輯,大家只有休假時間足夠,才會出門消費,可問題是,他們去哪消費呢?
去吃飯?那餐廳的人就不能休假了。去看電影?那電影院的人就不能休假了。去旅游?那景區和酒店的人就都不能休假了。
還有,不管他們去干什么,基層負責維護秩序的同志總是不能休假的。
那到頭來,到底是誰休假了呢?坐辦公室的休假了?
如果是這樣,那大伙就都去搶坐辦公室的工作了,誰還樂意去服務部門?都不去服務部門,服務部門還怎么服務?沒有服務部門提供服務,大家還怎么出門?大家都不出門,還讓大家休假干嗎?
整個一個惡性循環了這都。
好在,坐辦公室的人,一樣休不了假。不見那些大廠的HR說嗎:別人都這么努力,你還想休假?你知道多少人盯著你的崗位,想進進不來嗎?
哎,你別說,你還真別說,這還真讓他說準了:現在咱的形勢就是,一大堆人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卷到想反胃,另一大堆人抱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事業支撐不起生活。
矛盾嗎?但你知不知道,正是在這種矛盾的狀態下,讓一些中層偏上的階層,“游刃有余”。
比如好些專家,專門宣揚工作是福報,有工作要知足,努力賺錢才能結婚生子買房買車。
可是另一些領導,又專門計算怎么壓榨下屬員工,本來想給34歲員工降薪50%,結果一聽他離婚了沒軟肋了那算了,還是去欺負那個31歲剛結婚準備生孩子的吧。
你看,這真是太搞笑了。一邊,專家們各種計算,怎么忽悠人背上家庭負擔;另一邊,大廠們也在各種計算,怎么欺負那些家庭負擔重的人。這么搞下去,誰還敢結婚生孩子,誰還愿意背上家庭負擔?
可是,如果都不生孩子,老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還指望增加假期?加班他也忙不完啊。
然而,話又說回來,不能休假的人,卻也未必有心思工作。這沒辦法,人就是這樣的動物:當他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時,他沒有心情創造價值。
那豈不又是惡性循環嗎?
問題到底出在哪呢?其實,問題就出在那些“計算”上。
鼓勵生育,不是出于尊重人的生育權,而是出于增加勞動力;鼓勵休假,不是出于尊重人的休息權,而是出于擴大消費。這每一步都充滿著“計算”,卻唯獨看不見“人”。
就這,好多專家還義正辭嚴地說,我這是為了經濟發展。
他或許真是為了經濟發展。然而,經濟是怎么發展的?尊重人、信任人、把人當人的時候,經濟自己就發展了。
換句話說,經濟是人的經濟,但人未必是經濟的人。經濟發展是為人服務的,而人不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如果把經濟發展看作最終目的,經濟多半沒辦法發展。
還是請上面的人,多拿人當人吧。也請下面的人,多拿自己當人吧。
我們是勞動力,我們是市場,我們是很多很多。但我們首先是人。
人的幸福才是一切的終極目的。
現在說回開頭的問題:2.5天休假,到底能不能實現?
答:能與不能,看我們想要什么。
數字?還是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