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三關 來源 | 頂尖廣告
近日,北京、廣州、杭州、濟南等全國核心城市的公交站臺,不約而同地驚現一幕奇觀:
巨大的青檸味脈動飲料瓶,以一種近乎“霸道”的姿態,從平面廣告牌中凸起,懸置于候車座椅之上。
其實,這是飲料品牌脈動精心策劃的一場全國性立體廣告攻勢。
然而,對于這波看似創意滿滿的騷操作,網友們卻褒貶不一。
圖源:小紅書網友
部分網友認為脈動是創意先鋒派,對此不吝贊譽:
“視覺沖擊力拉滿!走過路過絕對不會錯過,這波創意我給滿分!”
“在千篇一律的平面廣告里殺出一條血路,脈動這波操作很敢玩,品牌記憶點立住了!”
“瓶身凸起的設計感很強,科技感未來感都有了,甚至覺得那個弧度當臨時靠背好像也不錯?(手動狗頭)”
“如果不影響座位,單純看這個廣告形式,絕對是戶外廣告的一次突破性嘗試。”
但更多的網友,對此表達了強烈不滿與擔憂:
“這不是創意,是缺心眼!”
“廣告再酷炫,能當座位坐嗎?”
網友曬圖顯示,原本可容納3-4人的候車椅,因巨型瓶身的遮擋,現在只能勉強擠下1-2人。在高峰時段人流密集的公交站,這無疑加劇了候車壓力。
還有網友描述親身經歷或擔憂:
“低頭看手機或者著急趕車,一不留神真可能撞上去,這硬塑料瓶身可不是開玩笑的,尤其對老人小孩。”
凸出近半米的立體結構,在光線不佳或擁擠環境中,確實構成潛在碰撞風險。
當然也有不少“溫和改良派”,認為廣告創意應該尋求平衡點:
“創意本身值得肯定,但犧牲公共座位空間就本末倒置了,設計時考慮不周。”
“理解品牌想搞噱頭,但能不能別選在座位正上方?換個位置或者縮小凸起體積可能更合適。”
這場全民自發的輿論風波,讓我們看到了公眾對公共空間商業行為的底線:
創意可以新奇,但不能以犧牲公共利益和安全感為代價。
值得一提的是,脈動此次投入重金、橫跨二十余城的立體廣告戰役,無疑是戶外廣告形式的一次激進探索。
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碎片化的時代,傳統平面廣告的穿透力日漸式微。
巨型立體瓶身的“破框而出”,制造了強烈的物理性視覺奇觀,從環境中“跳”出來,強行抓取眼球。這是平面廣告難以企及的。
站在廣告人的角度看,“驚奇”是最易傳播的情緒。如此怪誕吸睛的裝置出現在日常的公交站,天然具備話題性和可拍性。
網友自發拍照、吐槽或討論,形成裂變式傳播,極大擴展了廣告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品牌獲得了遠超廣告牌本身物理位置的曝光。脈動成功地將廣告牌變成了一個社交事件。
通過這種非常規手段,脈動向市場,尤其是年輕消費群體,傳遞了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品牌個性,建立了差異化認知。
然而,硬幣的反面,其弊端在落地后暴露無遺,且代價沉重。
首先便是公共功能空間的直接侵占。
這是所有批評的根源。公交站候車座椅是市政公共服務設施的核心功能組件,其首要使命是為市民提供安全、舒適的短暫休憩。
圖源:南方都市報
巨型瓶體懸于座椅正上方,物理性地壓縮了可用座位面積和舒適度,將本應服務于民的公共資源,異化為品牌創意的墊腳石。
其次,公共空間的設計必須將安全性置于首位。
凸出的、棱角分明的硬質結構(盡管是廣告道具),在人員流動性大、可能擁擠或光線不佳的公交站環境里,是一個顯在的物理風險點。
尤其對于行動不便者、兒童或匆忙中的行人,發生磕碰、刮擦甚至更嚴重事故的可能性顯著增加。任何廣告創意都不應以公眾安全為賭注。
最后,是輿論反噬的巨大風險。
當“創意”的炫技凌駕于公眾的便利與安全之上時,極易引發強烈的反感和抵觸情緒。
脈動此次遭遇的洶涌批評,正是公眾情緒的直接反彈。
脈動的這把“雙刃劍”,在制造高光的同時,也傷害了公眾對品牌的信任。
脈動不是首個在公共空間廣告上栽跟頭的品牌。
《全民槍戰》游戲曾在上海某區公交站,投放的廣告牌畫面帶有猙獰的角色、噴濺的“血跡”、強烈的暴力暗示。
夸張的風格對于老人和小孩等群體來說過于 “重口味”,公眾紛紛譴責廣告方為博眼球毫無底線,最終廣告被相關部門責令撤下;
2012年,湖北恩施某公司為推廣夏季旅游,在公交站投放廣告,文案赫然寫著:
“納涼是一種福利!恩施涼民證,萬人享清涼!” 試圖以“涼民證”諧音“良民證”制造噱頭。
結果傷害了民族感情,遭到社會各界的批評,當地旅游部門緊急撤稿道歉。
新東方曾在深圳地鐵女士優先車廂內,投放的親子主題廣告,使用了孩子天真無邪的口吻:“爸爸,長大以后我想嫁給你!”、“媽媽,長大以后我想娶你!”
品牌解釋初衷是展現純真親情。但在高度開放的公共空間——尤其是地鐵車廂這種陌生人高度密集的場所,缺乏上下文的簡短文案極易被脫離親子語境解讀,觸碰“亂倫”等敏感倫理話題。
最后,洶涌的輿論仍迫使廣告撤下。
這些翻車案例無一例外地表明:
公共空間,因其開放性、受眾的無限定性和承載的社會服務功能,絕非品牌可以肆意揮灑創意的試驗場。
社會責任遠重于商業訴求,公眾利益必須優先于廣告效果。挑戰這條鐵律,終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回到這次脈動的巨型廣告風波。在輿論壓力下,脈動品牌和廣州公交集團廣告傳媒有限公司等運營方已迅速做出反應,著手將受遮擋的座椅挪至旁邊。
但“事后挪椅”,終究只是一種被動的補救措施。品牌出在策劃之初,對公共空間的敬畏、對潛在社會反響的預判明顯不足。
公共空間,姓“公”不姓“商”。
任何商業行為進入此領域,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將保障公眾的便利、安全和舒適置于首位。
創新有邊界,責任無盲區。廣告形式的突破值得探索,但絕不能以侵占公共資源、犧牲公共利益為代價。
真正的優秀創意,是能與環境和諧共生、甚至提升空間體驗的創意。
IBM經典戶外廣告
畢竟,公交站臺,首先是市民風雨中安心等候的港灣,其次才是品牌展示創意的櫥窗。
當廣告不再“霸座”,城市才能回歸其服務于人的本質。
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更多有趣話題 ,盡在【頂尖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