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多方沖突,將中東再次推上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一天,以色列空襲德黑蘭,伊朗導彈反擊卡塔爾美軍基地,美國愛國者系統大規模開火,隨后又迅速傳來停火協議的震撼消息。
一日之內,戰火蔓延、外交奔走、和平曙光幾度交替,仿佛一場精心編排的地緣政治大片。這場被稱為“十二日戰爭”的沖突,其復雜程度與節奏之快,都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將以時間線為軸,剖析事件的全貌與背后的深意。
一、愛國者開火:卡塔爾上空的攔截行動
我們首先看到的視頻畫面中,是極為罕見的美制“愛國者”防空系統在實戰中發射導彈,地點正是卡塔爾的烏代德空軍基地。短短三十余秒的視頻中,至少19枚防空導彈接連升空,攔截來襲的伊朗彈道飛彈。
按照愛國者系統“一枚來襲導彈需至少兩枚攔截彈”的一般戰術配置,此次行動相當于抵御了10枚左右的伊朗飛彈攻擊。
根據隨后美國總統川普的推文,當晚伊朗總共發射了14枚彈道導彈,其中13枚被成功攔截,剩下一枚“偏得太離譜”,美方選擇放任不管。盡管技術上的“全攔截”未能實現,但從戰術層面來說,美軍已展示出強大的防空能力。
二、烏代德基地:美國在中東的鐵拳堡壘
烏代德空軍基地,位于卡塔爾中部沙漠地帶,遠離城市、利于保密,自1996年起由卡塔爾政府投資修建,是美國在中東的最大軍事存在。基地擁有長達3.6公里的超長跑道、加固掩體、巨型燃料和彈藥倉庫,可供大規模作戰使用。
該基地是美國中央司令部的前線總部,駐有第379空中遠征聯隊,C-17運輸機、B-52戰略轟炸機、KC-135加油機和RC-135電子偵察機在此常駐。此外,基地還具備完善的醫療、后勤和偵察設施,是美國全球軍事部署中的重要支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伊朗發動打擊前,美國已將所有戰斗機從該基地撤離。這一舉措與伊朗提前通報空襲計劃相輔相成,某種程度上表明雙方都有意將沖突“控制在劇本之內”,以利于對內動員與國際博弈。
三、德黑蘭上空的蘑菇云:以色列突襲伊朗
同一天的清晨,伊朗首都德黑蘭上空連續傳出爆炸巨響,多段視頻顯示空中升起蘑菇云,多個軍事據點燃起熊熊大火。以色列對伊朗發動了一次空前規模的空襲,目標包括伊斯蘭革命衛隊的指揮中心、導彈基地以及民兵組織巴斯吉的大本營。
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以色列對埃文監獄的空襲。這所位于德黑蘭西北山區的臭名昭著監獄,關押了大量政治犯及外國人。此次空襲不僅炸開了監獄大門,還釋放出不明數量的在押人員。以色列似乎有意通過軍事打擊為伊朗內部潛在的變革力量“破門”。
從空襲對象可以看出,以色列此番行動并非單純的軍事壓制,更可能是為了協助伊朗內部政變或削弱伊斯蘭革命體制的軍政根基,徹底動搖其統治基礎。
四、伊朗的反擊:報復或表演?
當晚,伊朗對烏代德空軍基地發動導彈襲擊。雖然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而且提前告知了卡塔爾與美國,這場攻擊更像是一次象征性的反擊,意在對內展示“強硬回應”。
伊朗官方與支持的民兵組織迅速組織起游行慶祝活動,宣布“已徹底摧毀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基地”。這一論調顯然與美方掌握的實際戰果存在明顯落差,但對內宣傳的戰略目標顯然已經達成。
正當國際社會擔心美軍是否將發動更強烈報復時,美國總統川普的態度卻異常緩和。他不僅公開感謝伊朗“提前通報”,還稱伊方反擊“力度非常弱”,并敦促伊朗“向和平邁進”。
五、外交奇跡?川普三連推與停火協議
這場“戰爭劇”的高潮,出現在美東時間6月23日晚6-10點之間。川普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連發三則推文,分別宣布:
1.以色列與伊朗已達成停火協議;
2.停火將在12至24小時內全面生效;
3.“伊朗和以色列都來找我了,他們同時要求和平”。
據透露,這份停火協議由卡塔爾斡旋,美國總統川普和副總統彭斯親自參與協商。卡塔爾埃米爾和首相直接與雙方接洽,試圖促成降溫。
然而,伊朗外交部長隨后發布推文否認已達成協議,并稱若以色列在德黑蘭時間凌晨4點前停火,伊朗將“暫不還擊”。此舉反映出伊朗方面對協議內容和時機仍存疑慮。
更具戲劇性的是,就在川普發推之后不到兩個小時,伊朗又發射11枚導彈襲擊以色列南部城市貝爾謝巴,造成至少3人死亡,多棟建筑受損。這一輪空襲似乎對川普“和平劇本”造成打擊,但也可能是伊朗方面為爭取更大談判籌碼而做的“最后一擊”。
六、美國的戰略話術:核設施被“徹底摧毀”
在同一晚,美國副總統彭斯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時表示,美國已“在沒有一名美軍傷亡的情況下徹底摧毀了伊朗的核設施”,這一點“歷史性重大”。他強調伊朗已經“無法重建核計劃”,未來的目標是防止其死灰復燃,并在中東實現長期和平。
彭斯的這番表態透露出美國的戰略重點并不在軍事沖突的繼續,而是“達成一個新秩序”:伊朗核威脅被解除,以色列安全保障到位,美軍沒有卷入長期戰爭,地區和平漸可期——這或許正是川普“十二日戰爭”的政治劇本核心。
結語:劇烈博弈背后的冷靜布局
從6月23日凌晨德黑蘭上空的蘑菇云,到夜晚卡塔爾沙漠中的愛國者升空,再到深夜推文中的停火協議,這一天幾乎濃縮了整個中東十年的變局。戰火與和平,宣傳與事實,外交與情緒交織在一起,使局勢撲朔迷離。
以色列展示了其對伊朗本土打擊的空中突擊能力,伊朗在戰略性“被反擊”中獲得國內動員基礎,美國則以零傷亡換取地緣戰略重置。在卡塔爾居中斡旋之下,一場看似全面升級的戰爭,最終被壓縮成了一場“政治舞臺上的高烈度演出”。
“十二日戰爭”這個詞,或許在未來將被歷史記住,不因為其規模之大,而因為它標志著中東秩序的一次臨界點——在槍響與推文之間,舊格局或將謝幕,新結構正在崛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