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老張家兒子今年高考,剛考完那幾天,就有不少同事過來問老張兒子考得咋樣,估摸能考多少分。老張都是不太情愿地回答:沒問過孩子,考好考壞他盡力就行。
我在一旁聽著,感覺出老張對著這些‘關心’式的打聽,似乎有些抵觸,猜測可能是他孩子發揮得不太好。
而隨著高考陸續放榜,這兩天在小區里遛彎,也總能聽見家長們在長椅上聊高考,話題繞不開“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聽說老趙家閨女上了一本線?”
高考放榜季,有一根無形的線,把家長們的神經都牽到了“分數”這個節點上。有人覺得“問問怎么了?都是熟人,關心一下而已”;也有人皺著眉頭:“這事兒多敏感啊,萬一人家考得不好,不是戳人痛處嗎?”
短視頻上,咱們也總能看到那些查出考了700多分,全家喜大普奔的畫面。可是大家卻忽略了一個情景:那些查分時錄著視頻,但查出來的分數不理想,或者是沒達到全家的預期,不怎么高興,甚至沮喪、懊惱的視頻,通常沒人愿意分享。
人家不愿意分享,我們該不該去打聽呢?
咱們今天就來好好嘮嘮——高考后“打聽分數”的事兒,到底好不好?
咱小時候,家長們也總愛打聽“考了多少分”,那時候咱們煩得要命,怎么現在自己當了家長,也不自覺地加入了這個行列?
往深了說,這事兒和“教育的確定性”有關。
教育是場漫長的長跑,但“長跑”看不見終點,分數卻像階段性的里程碑,讓人有了比較的依據。
就像咱們小時候,數學考了98分,語文85分,家長能立刻知道“數學學得好,語文得加把勁”;現在孩子高考出分,分數不僅是“學得怎么樣”的總結,更是填志愿、選學校的直接參考。
對家長來說,知道別人的分數,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校準”自己的判斷——“原來隔壁班的小明才考了580,那我家590報這個學校應該穩了”。
還有一層,是“社交的慣性”。
在中國的人情社會里,“孩子”是最自然的社交話題。你家娃上哪個補習班,我家娃學沒學鋼琴,這些話題能快速拉近距離。
高考分數作為“孩子成長的關鍵節點”,自然成了家長們的“社交接口”。就像平日里我總去門口超市拿快遞,總得跟人家老板套套近乎、聊聊家常吧,難不成啥也不說?所以問問孩子學習,既顯得關心,又不越界。”
當然,也有更樸素的原因——好奇。
咱們刷短視頻時,看到“學霸查分現場”會停下來;刷朋友圈時,看到“高考喜報”會點進去多瞄兩眼。
咱們人性里本身就有對“他人生活”的好奇,尤其當這件事和自己的生活高度相關時。就像多年不見的同學聚會,最常問的還是“在哪高就”“結婚了沒”“幾個孩子”,本質上都是對“他人人生進度”的關注。
但問題在于,“關心”和“越界”之間,往往只有一步之遙。
昨天媳婦回來說,她同事鄭姐家閨女沒考好,她這兩天嘆氣連連,大家很好奇,想表示關心,但是又怕說錯話讓她更傷心。尤其是另外辦公室的劉哥,孩子成績遠超預期,辦公室又是另一番情景。
這樣的對比,我給大家描述一個場景:
比如我家孩子考了630分,而同事家孩子超常發揮考了580分。
他見我第一句話就是‘你家考了多少分’我支支吾吾說‘還行’,他又追問‘具體多少?我家那小子考了580’。
你說,我該怎么接?說低點吧,將來報志愿他還會來打聽,早晚暴露。說630吧,又把他家孩子比下去了,怕他面子上掛不住,畢竟孩子超常發揮他很驕傲,以至于逢人便說。
分數是孩子的隱私,更是家庭的“情緒載體”。
考得好的家庭,可能想低調;考得一般的家庭,可能有壓力;也會有些孩子,明明考得不錯,卻因為“沒達到自己的目標”而情緒低落。這時候一句“考了多少分”,可能像塊石頭,“咚”地砸進別人的情緒池里。
我有個當班主任的朋友,每年高考后都會給家長發條微信:“如果您想關心孩子,可以問‘這兩天狀態怎么樣’‘暑假有什么安排嗎’;
如果孩子主動說分數,就真誠地祝賀;如果孩子不想說,就笑著轉移話題?!?她的話特別實在:“分數只是結果,孩子這三年的努力、壓力、成長,才是更值得關注的。”
想知道別人的情況是人之常情,但咱們可以換種方式表達善意。
第一種:把“直接問分數”,換成“關心狀態”。
比如不說“考了多少分”,而是問:“孩子這兩天放松了沒?我家那小子考完就躺平了,天天打游戲。”“暑假有什么安排嗎?要不要一起報個游泳班?” 這些問題既表達了關心,又給了對方“說或不說”的空間。
第二種:如果對方主動提起分數,就“接住情緒”。
要是有家長興奮地說:“我家娃考了620!” 咱們可以真心實意地夸:“這分數太厲害了!孩子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吧?”
如果對方猶豫著說:“考得一般,就550。” 就溫和地說:“550也不錯了,能選的學校不少呢,填志愿需要幫忙的話,咱們一起查查資料?”
第三種:如果對方不想說,就“自然轉場”。
要是碰到家長笑著打哈哈:“分數那玩意兒,孩子自己拿著呢,我也不清楚?!?咱們就順著接:“也是,分數是孩子的隱私。對了,孩子考完了,咱們兩家要不要聚一下,找個地方帶孩子們出去玩玩?” 既給了對方面子,又把話題引到更輕松的方向。
說了這么多,其實想和大家分享個心得:分數是重要的,但比分數更重要的,是孩子和家長的感受;打聽是自然的,但比打聽更珍貴的,是對他人邊界的尊重。
我有個表侄女,去年高考發揮失常,只考了520分。她媽媽怕她難過,天天拉著她去公園散步,碰到熟人就主動說:“孩子考得還行,就是志愿得好好挑挑。” 后來表侄女跟我說:“其實我知道分數不高,但我媽護著我,讓我覺得‘沒考好也沒關系’?!?/p>
你看,真正的關心,不是追問“考了多少”,而是“不管考多少,我都和你站在一起”。
高考是孩子人生的重要節點,但絕不是終點。
有人說“高考是最后一次不看背景的公平競爭”,也有人說“人生是場馬拉松,高考只是第一個彎道”。不管哪種說法,最終要落腳的,都是“人”本身——孩子是否在這三年里學會了堅持?是否在壓力中鍛煉了心態?是否對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規劃?
最后想和各位家長說:
高考成績陸續出來了,咱們不妨把“打聽分數”的勁兒,分出一半給“好好生活”。給孩子做頓愛吃的菜,陪他看場電影,聽他說說“其實我想讀的專業是……”。
分數會被記住,但更被記住的,是那些“分數之外”的溫暖。
至于別人家的分數——想知道就大大方方問,只是記得給自己和對方留退路;如果人家不主動提及,咱最好還是忍住自己的好奇,不打聽、不勉強。
就比如670的高分,可能是一些孩子遙不可及的夢,也可能是一些孩子沒考好的痛。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三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