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輝曾在一個節目里說過,有一回,自己因為天冷穿了秋褲,就誤以為已經穿好了外褲,然后就這樣只穿著秋褲出門去了。
忘穿褲子,一般來說不會有什么嚴重后果,無傷大雅。這類小失誤,很多人都有過——冰箱門忘關、門鑰匙忘記拔、米下鍋了卻忘了煮……
人時不時地就會犯一些低級錯誤。
然而有些錯誤,帶來的后果可就嚴重多了,甚至會造成重大災難。1994年,一架圖-154M客機在地面維護時,維修人員把兩個插頭插錯了,導致飛機起飛后不久就墜毀,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罹難。
地面維修人員缺乏責任心,疏忽大意,固然是事故的重要原因,但飛機的設計也是存在問題的。插錯的那兩個插頭,顏色不同,正確插入相應顏色的插座,就不會有事。但問題是,僅靠顏色區分,容錯余地太小。只要操作次數夠多,就難免會有人插錯。這就是墨菲定律所說的,任何可能出錯的事情最終都會出錯。
圖-154系列最早是60年代開始研制的,那時候防呆設計理念還沒有普及,如果是按照現在的防差錯設計,這么重要的插頭,不僅是顏色有區別,形狀也會不同,就算人昏了頭,插頭也壓根沒法插入到錯誤的插座里。
進入工業社會以后,類似圖-154M墜毀這樣,由于防呆設計欠缺而導致的安全事故,數不勝數。防呆設計欠缺、冗余不足,究其原因,是早期的工業產品,注意力幾乎全都放在了實現產品功能上。比如飛機,設計者要兼顧的指標極多,難度很高,能把各種功能和性能指標都實現,就很不容易了。再考慮其他,那產品設計的復雜度就會更高。
但要說全是生產力和技術局限的鍋,也不對。理念落后、認知不足,也是防呆設計缺失的重要根源。“要包容人性的弱點”,這種觀念的建立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說得直白點,就是要“事教人”,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慘痛教訓,大家才終于能夠在一個基本的問題上達成共識:人是會出錯的,行為具有不確定性,不應該苛求人每時每刻都絕對冷靜理性。
既然承認了“人類會出錯”,那在產品設計上自然就要考慮人性的弱點,盡量避免人們在疲勞健忘、分心大意時產生嚴重后果。
現在防呆設計已無處不在——
工廠里的沖床、壓鑄機、裁切機之類的設備,會要求你必須雙手同時按下不同的按鈕,設備才會啟動,以避免你一只手按按鈕、另一只手伸到危險的區域。
火車站的自助取票機,身份證感應區是傾斜的,身份證放不住,必須用手拿著,確保你不會把身份證遺忘在機器上。
再比如洗衣機蓋關上才能啟動;電熱水壺水燒開了會自動斷電;注冊網絡賬號,需要輸入兩次密碼;電腦里某些重要的系統文件,默認被隱藏;微信里刪除某個人,會彈出二次確認;開車忘系安全帶,也會有提示音……這些都是防呆設計。
防呆設計的流行,體現的是設計哲學從“人適應系統”轉變為“系統適應人”。實際上也是把犯錯的成本,從使用者承擔轉變為設計者承擔——產品在設計時就要充分考慮到各種人為錯誤。過去防呆缺失的產品,所傳遞出的訊息是冷冰冰的——“使用方法錯誤,造成什么后果都是你活該。”而現在,設計者絞盡腦汁,在各種細節上推演用戶可能出現的失誤,做出預防,并留出容錯空間,這樣的產品傳遞出的信息顯然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