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沖突印度慘敗后,印度被西方不待見,內部莫迪政府被質疑。在這種情況下,莫迪搶在巴基斯坦之前,派2位心腹高官直飛中國,態度罕見地低調且身段放軟,莫迪明白現在不是講面子的時候。
近期,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和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雙雙抵達中國,出席在華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會議。要知道,這已經是近五年來,首次有印度防長訪問中國。這動作不僅罕見,而且時間點非常微妙。
特別是在上合組織會議召開之前,印度方面就“早早安排”,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在會議中卡住位置,不給巴基斯坦“搶風頭”的機會。莫迪這次真的“放下了身段”,不再在外交場合跟中國較勁了。
要知道,前段時間中印關系還處在一個非常緊張的狀態,尤其是中國公開支持巴基斯坦的地區安全立場后,印度輿論場一度充滿火藥味。而現在印度方面突然轉彎,明顯是局勢發生了新變化。那么,莫迪到底遇到了什么困境,讓他不得不“示弱”?
首先,是與美國之間的關系出現了裂痕。在印巴沖突后,莫迪與特朗普通話時,明確表示停火是印巴軍方自行談判的結果,和美國“調停”沒多大關系。這番話直接“打了特朗普的臉”,因為特朗普此前還多次公開自夸,說是自己化解了印巴沖突。
這不僅讓特朗普不爽,更讓印度與美國的關系陷入尷尬。反觀巴基斯坦那邊則“會做人”,高層一再公開感謝特朗普,甚至還把他吹成“和平締造者”,還搞出了“諾貝爾獎提名”的戲碼。兩相對比,莫迪顯得很不識趣。這種“不聽話”的態度,讓美方有些不樂意了。
再看國內,莫迪政府同樣是焦頭爛額。印巴戰爭雖然結束了,但反對黨并不打算輕易放過莫迪。他們揪住沖突期間的信息矛盾、軍事表現不佳等問題猛攻,認為政府“不作為、軟弱、糊弄民眾”。尤其是在莫迪一直以“強人姿態”自居的前提下,這次表現確實讓支持者有些失望。
兩邊都不討好,莫迪此時再不尋找突破口,就等著被內外夾擊。而這個突破口,就是中國。這次派出國防部長辛格與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說明莫迪政府已經意識到,“硬碰硬”在國際關系中并不總是適用。尤其是在面對像中國這樣既有實力又有戰略縱深的大國時,“示強”不如“示好”來得更實際。
辛格此行雖然名義上是出席上合會議,但實質上就是一場“戰略示好”。從對外傳遞出的信息來看,印度一方面希望在上合這個中國主導的平臺上“刷存在感”,防止被巴基斯坦邊緣化;另一方面,也試圖修復與中國之間因為邊境爭議、巴基斯坦問題而逐漸冷卻的雙邊關系。
而中國方面也表現出積極姿態。王毅外長在會見多瓦爾時,公開強調“龍象共舞才能共贏”。這句話其實釋放了兩個信號:第一,中方愿意給印度機會;第二,中方也在為下一階段中印關系設置新的“合作調門”。
更重要的是,在俄烏戰爭、中東沖突、全球通脹等多重危機背景下,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全球南方”合作平臺越來越受關注。印度如果繼續跟西方綁定,面臨的就是日益嚴苛的貿易條件和戰略綁架;而跟中國搞好關系,則可能為自己在多邊舞臺上打開一條“自主外交”的新路徑。
有人可能會說,印度不是一直在“印太戰略”里站臺美國嗎?是的,但現實是,西方對印度的期待遠高于給予。美國可以賣你武器、拉你開會、跟你談合作,但從未真正把印度當成“伙伴”對等對待。印度希望借西方力量壓制中國,但西方更多是想借印度牽制中國。這個錯位,莫迪政府其實是心知肚明的。
而這次印巴沖突恰恰讓西方看清了印度的“虛實”:印軍并不如想象中那般戰無不勝;莫迪政府面對沖突的決策也不夠堅定。這樣一來,西方自然不會繼續無條件加碼對印支持,反而可能轉而重新拉攏巴基斯坦,或者加大對中國的戰略博弈布局,印度反而可能淪為邊緣角色。
反過來看,中國雖然與印度有邊境爭議,但在上合、金磚、RCEP等多邊平臺上始終把印度當成“有合作價值的大國”,而不是“附庸”。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為印度提供的是一種“緩沖地帶”:不強壓、不脅迫,但也不隨意縱容。只要印度愿意合作,中國就愿意接住這份誠意。
這次莫迪政府的轉向,標志著印度外交上的一次“自我校準”。經歷了戰爭、輿論壓力、外交碰壁之后,印度似乎開始真正意識到:全球博弈不是靠一腔熱血和表演強硬來贏得的,而是靠平衡、審時度勢和現實主義。
當然,這并不代表中印之間的矛盾會立刻消失,邊境問題、地區安全、經濟競爭依舊存在。但如果能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在摩擦中保持對話,那么未來的中印關系,也許會比以往更務實,也更穩定。
當然這次印度身段放軟,務實求生,也希望印度真正的明白,西方只是把印度當成遏制中國的棋子,而非伙伴,作為南方國家,印度應該學會選擇,想當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是需要實力支撐的,也需要有大國擔當,而這些印度都缺乏,總想左右逢源,最終只會兩頭不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