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一旨傳嶺南,五千里送荔枝,只為博妃子一笑。
可笑的是——
笑的不是妃子,吃的也不是她。
《長安的荔枝》大結(jié)局里,那個站在權(quán)力頂端的貴妃,剝開一顆顆色澤誘人的荔枝,卻只能看著汁水四溢、果肉腐爛。
圣人震怒,魚承恩賜死,右相脫身,而李善德……不見了。
他帶著袖兒,悄然遠走。
他才是這個故事真正的勝者,也是唯一吃到鮮荔枝的人。
可諷刺的是——
貴妃,永遠吃不到。
01
“我越接近成功,越是滿心厭惡?!?/p>
這句話,幾乎可以作為李善德整條人物弧線的注腳。
他只是一個九品小吏,本意不過是買個房子,偏偏被推上了這趟死亡列車。被迫接下“荔枝使”的差事,面對的是嶺南五千里艱難路途、三省六部推諉扯皮,還有魚承恩和右相的權(quán)謀算計。
可李善德,一點點走了下來。
一開始,他只是認真,甚至有點傻。別人說什么他信什么,魚承恩說要合作,他就真以為是合作。
直到他看到荔枝園被毀,看著峒人被打,看著蘇老被抓,他才意識到:
這個世界,不信老實。
于是他開始學(xué)會偽裝,學(xué)會冷眼旁觀。
他依舊是那個“老實人”,但在袖兒面前,他換了荔枝。
這不是叛逆,這是覺醒。
他終于明白,活著,不只是為了完成差事,也可以選擇保護一個人,哪怕是違命。
02
魚承恩聰明。
太聰明了,以至于他覺得自己能掌控一切。
他以示弱為武器,一路從嶺南殺回長安。他懂權(quán)謀,懂人心,懂得如何利用李善德。
“你太老實了,做不成大事。”
他這么說李善德,帶著居高臨下的憐憫。
可他忘了,老實人一旦反抗,往往最狠。
他以為李善德是棋子,卻沒想到,這顆棋子默默走到了棋盤的另一頭,變成了車,甚至是將。
他不知道荔枝是怎么壞的,不知道圣人為什么震怒,也不知道——
荔枝其實是好的。只是,都被她吃了。
她是誰?
袖兒。
一個連名字都不完整的小姑娘,卻成了整個大唐最幸運的人。她吃到了鮮荔枝,也吃到了李善德的全部真心。
而魚承恩,只吃到了自己的結(jié)局。
三尺白綾,冷冰冰的諷刺。
03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句詩,千年傳誦,可誰真的在笑?誰在吃?誰在付出?
貴妃不過是說了句“想吃”,或者根本沒說,只是有人想討好她。
結(jié)果就有無數(shù)人跋涉五千里,有百姓流離失所,有魚承恩以命相搏,有李善德顛沛流離。
可她呢?
她剝開果皮,看到的是爛果,聞到的是腐味。
她憤怒,卻也清醒:
“為了本宮的一口荔枝,竟勞師動眾,是本宮的錯?”
她知道,不是她的錯。
她也知道,她永遠吃不到那顆鮮荔枝。
因為真正的鮮荔枝,從來不是為她準備的。
它是袖兒吃的,是李善德偷換的,是權(quán)謀之外的溫柔。
這個故事從頭到尾,貴妃都只是一個借口,一個棋子,一個虛幻的“目標”。
她的名字,被拿來做局,拿來邀功,拿來背鍋。
可她,什么都沒得到。
寫到最后
《長安的荔枝》是一部小劇,講的卻是大事。
它講了權(quán)力的荒謬,也講了人性的堅韌。
它告訴我們:
最頂層的人,不一定吃到最好的東西;
最無聲的人,也可以做出最響的反抗。
李善德用一次換荔枝的決定,換來了袖兒的笑容,也換來了自己最后的自由。
而我們看完這部劇,是否也該問自己一句——
我們是不是也活在“以為吃到最好”的幻覺里?
是不是也像圣人和貴妃那樣,被表面的“好”所欺騙?
真正的好東西,到底留給了誰?
這部劇,早就給出了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