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車企還在為智能駕駛的算力競賽和傳感器堆料爭得面紅耳赤時,吉利汽車悄然完成了一次“降維打擊”——拿下全球首個ISO/PAS 8800 AI安全認證。這張被業界稱為“安全奧斯卡”的證書,不僅是中國汽車品牌首次在AI安全領域站上全球制高點,更標志著智能汽車競爭正式進入“規則制定權”的新戰場。
ISO/PAS 8800的含金量絕非虛名。作為國際標準化組織針對AI系統全生命周期發布的首個安全標準,它從算法訓練的數據倫理到硬件協同的失效容錯,甚至供應鏈的數據治理,設定了近乎嚴苛的“安全通關密碼”。吉利能率先突圍,靠的不是單點技術突破,而是一套覆蓋芯片、軟件、供應鏈的“三重盾牌”體系——功能安全(ISO 26262)、預期功能安全(ISO 21448)與AI安全的三重認證,如同為智能汽車裝上了“防爆胎”級別的安全冗余。這種從底層到應用層的全鏈條布局,讓吉利在對手還在比拼硬件參數時,已悄然構筑起一道技術護城河。
更值得玩味的是這場認證背后的行業變局。過去中國車企常被詬病“跟隨國際標準”,而吉利此次卻將認證轉化為標準輸出的跳板。通過內部全員AI安全生命周期管理培訓,甚至將安全基因植入供應商考核體系,吉利實際上正在定義一套行業范式。當特斯拉的FSD還在因數據隱私爭議被多國調查,德國車企為SOTIF(預期功能安全)認證焦頭爛額時,中國方案已通過國際標準認證獲得話語權——這或許解釋了為何外媒評價此舉是“智能汽車領域的WTO時刻”。
從跟隨到引領,吉利的破局揭示了一個硬道理:智能汽車的下半場,安全才是真正的豪華配置。當消費者逐漸意識到,再炫酷的自動駕駛功能若沒有AI安全兜底,無異于“裸奔上路”時,吉利這套通過國際背書的體系化能力,很可能成為未來購車決策的隱形門檻。而中國汽車工業,正以標準為支點,撬動全球智能網聯生態的主導權——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贏家或許不靠馬力,而在“安全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