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位列我國城鄉居民疾病死因之首,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我國心血管疾病現患病人數達3.3億,其中冠心病患者1139萬,但普篩之路任重道遠!”
——數據來源《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
6月21日,在福建省心臟醫學中心的會議室里,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拉開了“海蘊眾像?一諾觀心——心臟功能學檢查多學科研討會”的序幕。
這場會議由《福建衛生報》社聯合福建省心臟醫學中心、海融醫藥主辦,匯聚了省內多家三甲醫院心內科、核醫學科、超聲醫學科的權威專家,圍繞“心臟功能學檢查技術規范化應用”的議題展開深度的思想碰撞。
“精準診療,是降低冠心病死亡率的關鍵。”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心內科副主任(主持工作)陳昭陽主任醫師在開場致辭中直言。
而心臟功能學檢查,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金鑰匙”。其中,核素心肌灌注顯像(MPI)被稱為心肌缺血評估的“金標準”,負荷超聲心動圖(SE)則在心室功能及血流動力學評估中獨樹一幟。
但現實中,國內這兩項技術的規范化應用仍存在短板:基層醫生對負荷試驗的選擇與禁忌癥把握不準、多學科協作機制缺失、患者對檢查的認知不足……
在此背景下,這場跨學科研討會的召開,顯得尤為迫切。
專家拆解技術應用新思路
運動負荷是首選,但不是“萬能鑰匙”
會議現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陳章煒帶來《冠脈功能學診斷在冠心病精準診療的臨床運用》的主題分享,堪稱一場“技術科普課”。他指出,負荷試驗(包括運動與藥物負荷)是冠心病篩查的核心手段,但“如何選、怎么用”大有講究。
“運動負荷是首選,因為它能更真實地反應出誘發心肌缺血時的緊張性刺激。”陳章煒解釋,但現實中,約50%的門診患者及75%的住院患者無法完成運動負荷,達到目標心率——他們可能是合并呼吸系統疾病、肌肉骨骼問題、基線心電圖異常的患者,或是急性冠脈綜合征、主動脈瓣狹窄、心律失常、肺栓塞等禁忌人群。
對于這部分患者,藥物負荷試驗是“替代方案”。目前常用的負荷藥物包括腺苷、瑞加諾生等血管擴張劑。“其中,瑞加諾生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心臟負荷試驗藥物,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尤其適用于左束支傳導阻滯、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等特殊人群。”陳章煒特別強調,“在穩定性冠心病的無創影像檢查路徑中,瑞加諾生已被多個國際指南推薦為藥物負荷的首選。”
藥物負荷+超聲
讓“看不見的缺血”現形
如果說陳章煒的分享是“技術總論”,那么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王衛星主任醫師與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超聲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吳韋賢的病例分享,則是“實戰教科書”。
王衛星通過10余例典型病例印證該技術價值。其中一例60歲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患者,反復出現夜間胸骨后悶痛,但常規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均未捕捉到明顯異常;冠脈CTA僅顯示25%-41%狹窄。
但瑞加諾生藥物負荷心肌顯像卻發現患者左室前壁、心尖部出現放射性缺損,證實存在心肌缺血。最終,患者通過進一步介入治療成功緩解癥狀。
“這個案例說明,對于‘沉默性缺血’患者,核素心肌灌注顯像+藥物負荷是‘揪出’病灶的關鍵。”王衛星說道。
吳韋賢則從超聲角度切入,分享了《瑞加諾生灌注超聲心動圖的臨床應用》。他對比了平板運動、踏車運動負荷超聲的優缺點:平板運動更生理、標準化,但僅能觀察靜息與運動后兩個時間點;踏車運動可多次測量,更適合評估瓣膜功能,但負荷量較低。
而藥物負荷超聲的優勢在于,不受患者運動能力限制,還能結合心肌聲學造影、組織多普勒等技術,更全面地評估心肌灌注與功能。吳韋賢指出,“對于無法運動、需評估心肌活性的患者,藥物負荷超聲是更優選擇。”
多學科碰撞,破解“規范化”與“協作”難題
病例分享結束后,寧德市閩東醫院心內科科主任范金茂主任醫師、漳州市醫院心血管內一科科主任黃小洪副主任醫師、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心血管科科主任李翠云主任醫師、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心血管外科科副主任丘智煌主任醫師、三明市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余新主任醫師、南平市第一醫院心內一區執行主任羅順祥主任醫師、廈門市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林開敏主任醫師、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宋晶金副主任醫師等8位專家圍坐討論,現場氣氛熱烈。
“基層醫院開展負荷超聲最大的困難是什么?”范金茂拋出的問題引發了現場專家們的共鳴——設備普及率低、醫生對負荷藥物的使用經驗不足、患者對檢查的接受度不高。“技術普及刻不容緩!”范金茂說。
“核素心肌灌注顯像的推廣,需要加強基層醫生的培訓。”羅順祥建議,“可以通過‘三甲醫院-基層醫院’聯動,定期開展技術培訓與病例討論。”
“負荷超聲檢查不僅對心內科冠心病患者的精準診療意義重大,對心外、內分泌、腎內、老年、保健科等領域患者心功能評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而瑞加諾生的到來使得我們醫院的負荷超聲檢查更安全便捷,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李翠云深有感觸。
研討會結束時,陳昭陽總結道:“心臟功能學檢查的規范化應用,不是某一個科室的‘獨角戲’,而是需要心臟科、核醫學科、超聲醫學科甚至影像科、急診科的‘大合唱’。”這場持續4小時的研討會,不僅傳遞了最新的技術指南與臨床經驗,更搭建了一個多學科交流的平臺。
(張帥)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編輯:菲菲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