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農歷六月初一,村里又在爭“三伏熱不熱,六月看初一”準不準。老王蹲在樹底下剝毛豆,嗓門兒大得很:“去年六月初一下雨,三伏熱得風扇都燒了!
”李大爺翻出舊本子,指給我看:“2015年六月初一晴,三伏四十天,玉米曬死了大半。”劉姐擦著柜臺插話:“2019年六月初一雨沒停,三伏倒是涼,可稻田全發霉了。”老張是鎮氣象站的,發來數據:“今年三伏7月20到8月18,30天,比去年少10天。
”他又補了句:“近十年三次30天三伏,最熱是2017年,高溫預警發了半個月。
”村口老李騎三輪路過,車斗堆著玉米:“以前看云識天氣,現在看手機還犯迷糊。
”科技局小趙說在開發小程序,把老話和衛星數據往一塊兒湊:“上周測了,六月初一降雨跟二十年模型挺對。”我掃了眼手機,顯示未來三天晴轉多云,三伏具體溫度還沒個準信兒。
田里莊稼葉子蔫巴巴,收割機司機抹著汗:“再不下雨就得澆地,去年抗旱的苦可不想再來。
”老人們蹲墻根兒看云,新裝的測溫儀閃著紅綠燈似的數字,沒人多看一眼。微信群炸了鍋,有人曬六月初一晴天照,喊“今年涼快”;有人罵“數據造假”,吵得面紅耳赤。農諺說“六月初一晴,三伏熱死牛”,可去年下雨照樣熱;又說“六月初一雨,伏里涼颼颼”,可那年雨多莊稼爛。
小趙解釋:“老話是老輩兒看天吃飯攢的經驗,現在衛星能看云圖,溫度能準到小時。”劉姐女兒刷抖音“三伏養生”,評論區吵翻天:“老話過時了?
”“沒老話,以前咋種莊稼?”李大爺合上本子:“老話像老茶壺,能裝水;數據像新杯子,也能裝水。”老張拍了拍他肩膀:“倆一塊兒用,心里更踏實。
”未來幾天副高咋走,環流變不變,才是三伏熱不熱的關鍵。
具體熱到啥程度,還得看后天開始的天氣咋變。你們那兒六月初一晴還是雨?今年三伏會熱成啥樣?
評論區聊聊!
免責聲明 本文信息源于公開資料,不代表官方立場。
數據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決策建議。
因信息時效性等產生的偏差,作者及發布方不承擔責任。未經許可,嚴禁商用或篡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