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的專家陳凱欣(Kyle Chan)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指出,“中國憑借經濟與技術潛力重塑全球權力格局、確立以北京為中心的時代”可能已經實現。陳凱欣指出,1980年時,中國的制造業僅占全球的5%,而2024年則猛增到31.6%,并有望在2030年增加到45%,其產值將是美日德三國總和的2.3倍。
屆時,中國將成為“卓越的世界技術和經濟超級大國,中國工廠將遍布世界各地”,“中國將成為供應鏈的中心,并處于支配地位”,而彼時的美國,恐將淪為現在的底特律,呈現出一片衰敗與蕭條的景象。陳凱欣還委婉地警告稱,中國或將取代美國霸權,因為中國在制造業取得了支配權,“這種對制造業的支配地位,世界歷史上只出現過兩次:工業革命開始時的英國,以及二戰結束時的美國”,而兩國都成為了全球霸主。
為了證明自己的論斷,陳凱欣引用了大量的產業數據,包括比亞迪的市值幾乎是福特+通用+大眾三家市值總和的2倍,包括“中國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等等。作為美國智庫專家,陳凱欣的本意是在提醒美國,中國崛起的勢頭非常迅猛,“留給美國的時間不多了”,必須采取相應的舉措予以應對,但他對中國制造業的分析和預測有理有據,甚至與聯合國報告相符,并非是刻意渲染威脅論。
可以說,不知不覺中,咱們已成了僅次于美國的第二號大國。然而需要強調的是,“老二”是最不好當的,因為誰也不會輕易讓出自己的“老大”寶座,尤其是美國,因為“日不落帝國”退位之后,好歹還有“大不列顛”,如果美國失去霸權,恐怕就什么都沒有了。
關于這一點咱們已經說過不止一次,簡單地講,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已經適應了“印鈔舉債”的生活方式,中毒已深,是不可能實現“再工業化”的,若失去霸權,是過不了“勤勞致富”的生活的;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各州擁有相當的獨立性,且發展程度各異,一旦失去霸權,必然是“樹倒猢猻散”的結局,看此次中美關稅戰,加州力抗總統,要與中國做生意,可見一旦危機來臨,美國必然“分崩離析”。
所以,“日不落帝國”可以失去全球霸權,畢竟他還有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的“本土”,畢竟名義上還有“英聯邦”,但美國卻是不能失去霸權的,美國失去霸權,只能走蘇聯的老路,這也是歷史的一種報應吧。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距離復興越近,其實也就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因為誰也不會輕易讓出霸主的寶座,更何況,對于美國來說,失去霸權=亡國。
事實上,作為這一屆的世界霸主,美國對中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與一戰、二戰之前,大英帝國對崛起的德國采取的措施幾乎一模一樣。比如說,為維持海上霸權,英國推行“海軍兩強標準”,而美國為了維持對中國的海上優勢,也推出了所謂的“30年造艦計劃”;比如說,英國反對德國修建直達波斯灣的“巴格達鐵路”,美國也在地緣上圍堵中國,隨著敘利亞的變天,伊朗深陷危局,美國要將中國的影響力趕出中東。
再比如說,英國利用當時的金融霸權,限制德國獲取資源和市場,現在美國也利用自己的金融霸權,打壓人民幣的國際化,并禁止人民幣與大宗貿易掛鉤,絕不容許中國染指中東。英國的一系列打壓,加劇了德國的“不安全感”,最終促使德國人“鋌而走險”,采取了“先發制人”的打擊。美國一再逼迫中國,或許也是希望中國步德國的后塵,希望中國“先動手”,這樣美國就能合理合法的“使用武力”。
中國之所以“不上當”,一方面,是民族性格,咱們歷來是愛好和平的,與好戰的普魯士不同;另一方面,是中國有“和平崛起”的底氣,也就是強大的制造業。誠然,一戰、二戰前的德國制造業那也是相當厲害,但德國“兩面出擊”,而中國交好俄羅斯;德國資源不足,而中國好歹是資源大國,特別是稀土,簡直要了西方老命,更何況,咱們還可以從俄羅斯、中亞獲得石油、天然氣,這也是美國竭力離間中俄的關鍵所在。
因此,中國將長期堅持“和平崛起”的道路,只要不是天大的事情,比如美日“不宣而戰”,比如臺灣“宣布獨立”,咱們不會輕易動兵,因為時間對我有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