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央先后派出多個批次的巡視組奔赴各地巡查,讓地方政府和國央企都頗感壓力。
然而,對國央企來說,這還不是壓力最大的,畢竟巡視不是天天有,也不是每一家企業都會被巡視。更大的壓力,來自于正在推進的「穿透式監管」。
5月15日,國務院國資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2025年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明確指出,要加強出資人監督和各類監督貫通協同,以司庫監管平臺為基礎,有序建立智能化穿透式監管系統,切實提升監管效能。
穿透式,顧名思義,就是要一竿子插到底。過去,因為層級過多、信息不對稱等導致的監管盲區,都將一覽無余。如此透明度,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
傳統監管有諸多問題
穿透式監管應運而生
這已經不是國務院國資委第一次提「穿透式監管」了。事實上,自2023年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啟動開始,「穿透式監管」就已經在醞釀。
2023年2月17日,張玉卓在《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文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作出國資央企更大貢獻》,文章提到,「實現企業重要經營信息的動態歸集和穿透監測,提升監管工作即時性」。
2024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的《關于做好2024年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強化境外國有資產穿透監督」;同年4月16日,《求是》雜志發表的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署名文章《不斷創新發展中國特色國有資產監管體制》也指出「建立監測預警、風險報告、穿透監管、責任追究等機制」。點這里,合規審計智能支撐
2024年9月29日,《旗幟》(2024年第9期)上發表的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署名文章《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展現新氣象取得新突破》指出,「加快國資國企在線監管系統建設和實用化水平提升,對于「三重一大」等重大事項,探索推進穿透式監管……持續推動監管向基層企業延伸、向境外企業延伸」。「穿透式監管」被第一次正式公開提出。
同年11月12日,在地方國企改革和監管工作視頻會議上,高層領導表示,要強化覆蓋全級次子企業的穿透式監管,較真碰硬解決制約國企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有效防范化解風險隱患。
在2024年12月23-24日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張玉卓再次提及,以穿透式監管為抓手完善監管體系。
2025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關于做好2025年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正式明確要求將「穿透式監管」的方法貫穿在內控體系建設中。
由此可見,從「穿透監測」到「穿透監督」,再到「穿透式監管」,推進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去年9月的表述還是「探索實施」,到11月就變成了「要強化覆蓋」,速度也非常快……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國有企業背負著國家安全、產業升級、民生保障的重大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央企提質增效更顯重要。而國有企業要「放得活」,前提和基礎是要「管得住」。
傳統層級式管理是建立在分權、授權基礎上,強調壓實各個層級的監管責任,是在管理幅度擴大、管理復雜度升高而管控技術手段相對欠缺情況下,依托「人管」的一種監管模式。帶來的結果是,層級繁復、信息滯后、權責不清等問題導致監管猶如「霧里看花」,弊病從生。
「穿透式監管」旨在借助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實現對企業全級次全鏈條的動態監控,識別經營異常、防范風險,從而打破「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
對監管和被監管者
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某國企中層吐槽,現在,一個基層單位每年要經歷總公司、省公司和市公司三級巡查,一整套下來要120多天的時間,這還不算其它各類檢查。
為了應對上級的檢查,不得不經常專門抽調多名同事整理各種各樣的表格,費時費力嚴重影響生產進度不說,萬一出點差錯,半年的工作基本算白干了,直接影響年底的各種評優及獎金。
上級單位也知道有這些弊病,但不巡查又不行,因為防范風險太重要了。穿透式監管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理想狀態下,穿透式監管平臺可將風險響應時間從人工逐級上報的數天縮短至秒級,風險處置效率提升;通過自動化數據采集,還可減少手工錄入,降低人為錯誤率;從而實現對企業經營全貌的洞察,推動資本布局優化。既能早發現風險,又能降低合規成本,還能創造價值。
不過,要達到這種狀態,無論是對監管者的監管理念和監管思路,還是對被監管企業的管理技術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對監管者來說,總體原則是國資委提出的「向下看清各級、一級管住一級」,并且要「放的活」與「管的住」相統一。也就是說,重要的是監管機構要「擦亮眼睛」而非「伸長雙手」。
傳統監管模式下,容易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比如,前面提到的某國企中層表示,某次部門正在加班加點完成一個緊急項目,但為了應對檢查,不得不放下緊急項目的工作,最后緊急項目延期,大家都感到十分沮喪。這就是典型的「一管就死」。
可是,又不能不管。畢竟,「一放就亂」的現象太普遍了……
如何管住卻不管死,既得管又能活,這是技術問題也是藝術問題,其中的度怎么把握,非常考驗監管者的智慧。
其次,對于被監管者,也就是國央企,傳統監管模式下,固然對它們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不少的困擾。可是,國央企及管理者本身存在「趨利性」,如果僅靠紀律自覺,很容易出現不合規的風險。點這里,資產臺賬層層穿透
國央企想要讓上級監管者放心,就要提高透明度,讓監管者對自己能夠實現全鏈條、全級次和全要素的精準監控。簡單地說,就是要在框架內運行,不能脫離監管者的視線。這比監管者的挑戰更大。因為,即便是企業——特別是上了規模的國央企內部,集團對下屬公司和項目的資產和運行情況,都不一定完全掌握。
所以,早在多年前,決策層就開始要求中央企業大力壓縮管理層級。前不久,國務院國資委在《求是》雜志上發表的署名文章也提出:
加快構建靈活高效的市場化運營機制,進一步壓縮管理層級,建立快速決策機制……不斷提高市場反應速度和靈活性。
穿透式監管需要抓手
信息化數智化是關鍵
穿透式監管的關鍵在于「一竿子插到底」。依靠傳統的監管,這根本做不到,必須借助最新的技術手段。
對此,今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通知》明確指出,以穿透式監管為主線,以智能化轉型為抓手,進一步完善企業內控體系,推動管控實現自上而下全級次、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穿透,打破信息孤島,消除監管盲區。
要有效實現穿透式監管,信息化、智能化是重要抓手。因此,國務院國資委提出國資監管信息化的時間要早于穿透式監管,在國務院國資委近兩年發表的署名文章中,也反復強調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對穿透式監管的重要性。
這要求國資監管機構必須從「監管端」出發,以消除信息不對稱為核心,構建數據治理體系,提升數據洞察能力。
比如,寧夏國資委就通過構建「企業拉網、國資建綱、技術布點」三位一體的智能監管體系,不僅實現了對全區278戶國有企業、1711個銀行賬戶的實時穿透監測,更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推動國資監管從「人工盯防」邁向「智能穿透」,為國有資產安全高效管理樹立了新標桿。
對于被監管的國央企來說,目前核心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從中央企業到地方國企,從省屬企業到區屬企業,從集團總部到三四級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的程度是逐級下降的;二是企業普遍存在「系統林立、數據割裂」、缺乏統一數據治理框架的痛點;三是不少地方國企,甚至信息化都還不充分,想要實現「穿透」,只能依靠人工依靠表格,方式十分原始。
比如,我們在調研中時常發現,有些地方國企連資產都不在線,面對政策要求盤活存量資產,四顧茫然;有些地方國企,則已經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動,實時調整租金,提高出租率和計租率。
過去,不少國央企對于數字化智能化建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猶豫。「穿透式監管」的加速落地,讓數字化智能化成了必選題。
對于極端落后的地方國企,要加速業務和財務數據的底層標準化,構建業財一體化平臺,實現數據從單據到披露的全流程透明。
對于已經有一定基礎甚至歷經多年數字化建設的國央企,則要加快內控體系與業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集團總部與子企業信息系統聯接穿透。并且,建立統一信息數據平臺,打破監管機構、國企集團總部及各級子公司間的數據壁壘。如某央企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資金流向全程可追溯,效率大幅提升。
小 結
面對來勢洶洶的穿透式監管,很多國央企感到壓力山大。但穿透式監管并非單純的約束和壓力,其本質是突破傳統監管的形式約束,重點在于知情而非干預、在于監督而非決策。它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管理革命與自我革新。如果國央企國能夠以此為契機,主動擁抱變革,完善內控體系,就能夠化挑戰為機遇,實現管理效能的飛躍,全面重塑自身的競爭力。而這,也是穿透式監管的終極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