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汽車行業炸了鍋。廣汽、一汽、東風、比亞迪、小米、理想……十余家車企巨頭仿佛約好了一般,集體亮出“60天賬期”的承諾。媒體奔走相告,供應商熱淚盈眶——被拖欠的貨款,似乎終于有了回流的曙光。
這表面看是一場“及時雨”。長久以來,汽車供應鏈的回款周期如同沉重的枷鎖,動輒6個月、9個月甚至更久。中小配套商在煎熬中掙扎,靠貼現、短貸續命。如今車企大手一揮,承諾60天內付款,似乎瞬間打通了資金血脈,讓行業煥發新生機。
然而,產業鏈深處,一句清醒的冷語刺破喧囂:“車企供應商?不好意思,你不配,我更不配!”當媒體與部分供應商歡呼時,一位資深行業商務人士卻異常平靜:“一群不會得到利好的人,在歡呼著別人的勝利?!?/p>
汽車產業的賬期迷局,遠非一句承諾可以化解。
行業的復雜遠超想象。汽車產業鏈條冗長,供應商層級森嚴:一級供應商直供車企,二級供應一級,三級供應二級……車企的60天承諾,理論上只約束其對一級供應商的付款。一級拿到錢后,何時支付二級、三級?無人約束,承諾的甘霖在此斷流。
即使是一級供應商,也未必能真正60天落袋為安。車企的“智慧”,足以在規則邊緣騰挪出寬闊的操作空間:
驗收的藝術: 付款時間可以是“刊后60天”、“票后60天”或“驗收后收票60天”。選擇權在車企手中。驗收流程更可能設計得如同迷宮:業務、財務、法務、內控、集團部門層層把關。一個頭部自媒體為某頂級車企服務,30個月過去,回款依舊“遙遙無期”,與車企高調宣傳的“遙遙領先”形成刺眼反差。
支付的玄機: 賬期承諾未限定支付方式。常見有“電匯”(真金白銀)和“承兌”(銀行匯票)。若收到一張6個月或1年期的承兌匯票,供應商60天內拿錢仍是泡影。急用錢?只能貼現,利潤再度被侵蝕。上汽承諾“全現金,無商票”,至今仍是行業孤例。
寄售的陷阱: 部分車企推行“寄售制”,要求供應商在其工廠附近設倉備貨。付款周期并非從供應商辛苦備貨入庫起算,而是從車企實際生產線取用開始計算,無形中再次拉長了賬期。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劑“強心針”可能引發局部災難。一些現金流緊繃的車企本就“寅吃卯糧”——今年的預算早已透支,卻仍用著明年的錢、甚至后年的錢在維持運轉。強制壓縮賬期至60天,對這些企業如同釜底抽薪,可能加速其暴雷進程。當多米諾骨牌開始倒塌,歡呼者還能安然站立嗎?
壓力傳導的深淵:誰在狂歡的盡頭?
賬期困境非汽車行業獨有,媒體圈更是重災區。車企對公關公司拖款,公關公司便向下擠壓自媒體生存空間:
抖音等平臺賬期短(甚至要求預付),而車企給公關公司的賬期若為60天,公關公司往往挪用本該支付給媒體的費用。當下,許多項目公關公司虧本承接,盈利僅靠對小媒體、自媒體施加不合理的30%以上高額返點或長期拖欠。一句“要么打折收錢,要么打官司”道盡弱勢方的辛酸。媒體分散且弱勢,毫無博弈能力。
因此,當車企高調宣布60天賬期時,深處鏈條末端的媒體人與小供應商們實在難以激動——陽光何時才能真正穿透層層壁壘,照到他們身上?
產業鏈回款頑疾,絕非一句口號可根治。它需要穿透層級壁壘,關注鏈條上每一環的生存狀態;需要約束支付方式,讓“現金為王”成為共識;更需要優化業務流程,減少人為制造的支付障礙。
盡管如此,我們仍應為這60天賬期的承諾報以掌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它標志著從政策到企業的覺醒,是對過去沉疴的宣戰。率先承諾的車企已站在聚光燈下,接受全行業的審視,這將倒逼流程優化與誠信建設。
承諾只是起點。只有當“60天”穿透層層供應鏈,從光鮮的發布會現場流入每一個為汽車行業添磚加瓦的微小供應商賬戶時,狂歡才真正值得舉杯。
陽光理應普照,不該僅停留在金字塔尖——當產業生態真正健康,鏈條上的每個參與者才有底氣與尊嚴共赴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