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青原區東固鎮凍坑村,有一幢毫不起眼的二層樓磚瓦房,在門楣上寫著“紅軍第二次反圍剿戰役紀念館”,進入里面,紀錄著1931年5月間,我英雄的紅一方面軍鏖戰九寸嶺,全殲敵人一個旅開始,隨后揭開向東橫掃700余里,連打五個勝仗,殲敵3萬余人,繳槍2萬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敵人的第二次“圍剿”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我們來到這里,聆聽八十多年前那場激烈的戰斗場景。
1931年4月,蔣介石不甘心第一次軍事“圍剿”的失敗,發動第二次“圍剿”紅軍的戰爭,他坐鎮南昌行營,指揮二十萬軍隊,改用“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分兵四路進攻中央根據地腹地江西寧都等地。從贛江邊一直延伸到福建建寧,構成一條八百里長的弧形陣線,分三路向南逐步推進,企圖一舉拿下紅一方面軍。
面對敵人發動新的大“圍剿”,紅軍決定仍然采取“誘敵深入”、“殲敵于根據地內”的積極防御方針,主力紅軍脫離與敵接觸,由根據地的北延至永豐、樂安、宜黃、南豐以南地區,南移到廣昌、瑞金、寧都地區,并派出部隊到興國周圍監視敵軍,隨后作出決定,紅軍率先攻打王金鈺第五路軍,然后紅軍自西向東橫掃,為此,我紅一方面軍主力秘密進入吉安青原的東固山區隱蔽集結,在深山叢林中嚴密偽裝,待機殲敵。
王金鈺,山東武城人,他留過學日本軍校,他率領的這支部隊是清朝的老牌部隊,后來成為北洋軍閥殘余改編,那年月有槍便是草頭王,王金鈺正是靠這支軍隊,他在各路軍閥混戰中發跡,一度做到安徽省主席,他又剛剛從中原大戰戰場調回,一路向南方來圍剿紅軍。紅軍之所以會集中優勢兵力對付這支部隊,原因是王金鈺部的北方官兵,自來到江西后,氣候、語言、生活習慣等都很不適應,尤其是進犯蘇區后,地形不熟、水土不服,還經常遭到紅軍和地方游擊隊的襲擾,恐懼異常,士氣十分低落。
一開始,王金鈺這支部隊駐扎在吉安富田一帶,深溝高壘,筑城堡寨,據守不出。紅軍要讓敵人放松警惕,造成紅軍主力遠在天邊的跡象,為此,采取了最嚴密的措施封鎖消息,根據地每一個鄉村的地區組織,協助紅軍盤查行人,不管白天黑夜,陰雨晴晦,每一座山頭都有人巡邏,每條路口都有暗哨,用“消息樹”或“放銃”傳遞消息,整個東固山區像是筑起了道道銅墻鐵壁,風雨難透。而紅軍戰士則極敏捷地隱蔽于深谷密林中,雖然敵人頻繁地出動便衣偵察、武裝偵察隊和飛機偵察,仍毫無發現。其實,我紅軍主力就在敵人的眼前。
紅軍集結東固山區時,剛好是春插的農忙季節。東固男女青壯年都幫助紅軍搞偵察、巡邏、運輸等戰備工作去了,留下來的老老少少雖說全部動員起來了,日夜苦干,也還是很難趕上季節,農活迫在眉睫。那時,紅軍高層領導人審時度勢:要打好這一仗,必須盡快把田蒔完,以便軍民共同投入戰斗。于是,一些領導人都化妝成農民幫群眾插秧,給廣大軍民以極大的鼓舞。春插按預定的日期完成了任務,大家又投入了緊張的戰備工作。
紅軍在暗處,敵人在明處。以明制暗,一舉一動都在紅軍掌握之中,對紅軍的處境極為有利。這時紅軍舉動,敵人果然上了當,認為是紅軍主力不在,部隊可以放心向前開撥,這樣就達到我軍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意愿。5月12日,敵人主力從富田出發,經九寸嶺、觀音巖方向搜索前進,向東固革命根據地進犯。
九寸嶺,位于青原區東固與富田的交界處,離富田街七公里。九寸嶺既是富田與東固的分水嶺,又是富田通往東固的必經之路。此山雄偉峻拔,連綿起伏,縱橫四十余里,是個易守難攻的古戰場。據當地史書記載,漢初時期高祖劉邦尚未全部剿滅秦王朝的殘兵敗將,廣東、福建等地尚有零星敵人盤踞各地,企圖負隅頑抗,卷土重來。劉邦下令一名將領率兵百萬,從南昌到吉安,南下廣東、東進福建去消滅殘敵。
大軍行至吉安,這位將領便向當地老百姓詢問,從吉安上東固、興國、贛州的道路如何?有人告訴他,道路崎嶇,關山重重,大軍行進極為困難。比如富田上東固,就有一座九寸嶺橫亙阻斷,難以逾越。從前有人攀登此山,爬了三下,只爬了九寸,所以,就把這座山叫做“九寸嶺”。那個將領聽得頭都疼了,便率兵改道從泰和老營盤上興國,下贛州,然后分兵往廣東、福建而去。
話說敵人到達紅軍設伏的九寸嶺口袋時,已嚴陣以待半個月之久,終于等到機會。當天下午一聲炮響,步槍、機關槍齊發,山鳴谷應,響徹云霄。紅軍像天兵天將一樣向敵指揮部及直屬部隊猛撲,正在行進中的部隊被打亂了,一下子就打亂了敵人的指揮機構,使敵人的兵力展開不了。有的人馬被打死,有的被打傷,橫倒豎臥在山路和兩旁的田地上。尚未死亡的官兵亂成一團,莫知所措……當他們向周邊部隊求助的時候,才發現各個部隊都被紅軍主和包圍,這才知道上了當,但已經遲了,只得下令爬山突圍。
然而,逃跑的敵人爬山哪里是紅軍的對手,我英雄的紅軍攀巖石,穿荊棘,跳竄奔騰,像猛虎一樣向敵人撲去。一個個分隊奮起沖鋒,搶占了山頭的有利地形。任憑敵人炮火猛烈,彈片橫飛,硝煙滾滾,一直堅守陣地巋然不動。不多一會功夫,敵人就全軍覆沒。紅軍取得了全面勝利。
至今在東固還流傳一首《九寸嶺》的紅色歌謠:七上八下九寸嶺,好似鐵鑄大障屏;上山好比上樓梯,九寸一級難數清;當年紅軍嶺上駐,不怕敵人十萬兵。
此時,總指揮王金鈺此役之后成了光桿司令,沒有了軍隊的他,后來掛了一個軍事參議院參議。從此以后,他不再帶兵了。這支部隊里有個總指揮王金鈺的小老鄉,他名叫劉興元,山東莒南朱蘆鄉劉家東山人,他是一名旅部的文書,他成了紅軍的俘虜。紅軍是優待俘虜的,根據自愿的原則,要回家的發給路費,也可以選擇留下當紅軍。劉興元看到紅軍部隊紀律嚴明,根據地的老百姓如此擁護紅軍,很快就轉變了觀念,便決定留下參加紅軍。
劉興元參加紅軍后,因為他能寫會畫,紅軍里面最缺的就是這種人才,先是安排他文職工作,到紅四軍醫院當文書,從此,他踏上了光榮艱辛而漫長的革命征程,歷經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爬雪山、過草地,隨后他在紅軍中很快就成長起來,同時經過多次戰爭的考驗,他對革命的決心也越來越堅定。
抗日戰爭時期,劉興元任八路軍衛生部政治處副主任、主任,第115師工兵營政治委員、師教導大隊大隊長。率部參加汾(陽)離(石)公路三戰三捷和同蒲路破襲戰。再任第115師政治部民運部副部長、東進支隊政治部主任、教導第5旅政治部主任,參與建立魯南抗日根據地建設和發展抗日武裝。后任濱海軍區政治部主任、代政委,山東軍區第2師政委,參與指揮贛榆城戰斗和解放臨沂城等一系列戰役。
解放戰爭期間,劉興元率部挺進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2師政委,率部參加了四平保衛戰和新站、拉法等戰斗。后任5縱、42軍政委率部參加遼沈、平津、安陽等戰役。由于劉興元文化素質高,無論是抗戰期間在山東,解放戰爭時期在東北,還是新中國成立后在華南,都深受上級領導的器重。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距離他當紅軍整整24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